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自治区两会期间,来自九三学社的新一届代表委员登场亮相,高频履职。“老”代表委员们经验丰富,“新”代表委员们朝气蓬勃。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言资政,提交的履职成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以下为几位代表委员的建言和观点摘编。
1月12日广西广播电视台《对话代表委员》节目报道——
李莹人:为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建立对话和桥梁
中医药在东盟国家具有很好的文化氛围和群众基础,希望我们能基于广西与东盟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围绕传统经贸、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升级,建构中国-东盟药品保健高效流通便利化制度样本,推动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要素走向东盟和适用于东盟,为中国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建立对话和对接桥梁,让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服务。
——自治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广西花红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莹人
1月13日央广网报道——
马秋香:抢占新能源汽车“新”赛道 广西车企大有可为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自治区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汽”)商用车技术中心专业技术类三级首席师马秋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广西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是产业化政策引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二是补足产业链的空白,从产业链的源头提高广西在汽车产业的制高点;三是搭建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平台,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四是推广产业应用的高端集成化,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新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孵化上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的产业园。
1月14日广西日报报道——
蒋学权:以产业集群引领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发展创新支撑,着力推进科教振兴,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自治区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九三学社社员、广西南亚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学权委员说。
蒋学权表示,广西企业由于受发展水平、人才资金等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足,创新潜能有待激发。建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优先在关键产业和前瞻领域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抢抓机遇把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创新平台在桂布局;积极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协同、上下游耦合联动,不断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梳理广西基础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布局推动如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智慧农业等优势领域的产业集群培育建设,以产业集群引领科技创新。
1月15日南国早报报道——
曾祥联:争取广西“治超条例”列入立法预备项目
近年来全国各地桥梁垮塌事故时有发生,最直接原因就是超限超载货运车辆长期超负荷碾压。此外,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还造成局部交通瘫痪,严重影响区域或全国路网运行秩序。2016年,广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立法相关工作。
“目前,广西尚未出台治超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自治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常委、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曾祥联说,构建治超工作机制,强化治超工作经费保障,依法惩处干扰阻碍治理工作的违法行为,规范治超有力举措均缺乏法律依据。因此,亟需在立法层面保障多部门联合治超工作机制,规范源头治理、治超非现场执法、加强执法场所和卸货场所建设等多项治超措施。同时,加快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力争列入202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立法计划的预备项目,为建设交通强区提供法制支撑。
1月16日广西日报报道——
卢全喜:促进我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实施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致力于让全社会都关爱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自治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桂林市委主委、桂林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卢全喜委员调研发现,出于种种原因,我区残疾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和大学学历的比例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不少残障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外省特殊教育学校或者融合教育普通学校求学。
卢全喜建议,把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纳入“三支一扶”政策范围,鼓励专业人员到以农村残障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支农、支教、支边和扶贫服务;征集愿意下乡的教师,每周调整一到两天的课时,到兄弟特殊教育学校、普校、康复机构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引导特殊教育学校就近与幼儿园、中小学、职校、康复机构、相关专业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融合教育康复集团化办学机制。同时,加大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申报各级政府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辅助器具进校园、送教上门的试点和示范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