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科技兴渔好“丰”景——记九三学社社员、水产科技工作者江林源

发布时间:2023-06-07 撰稿人:杨翔 信息来源:本站 【字体:

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2022年度科技合作奖,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建及产业化应用》成果名列其中。据悉,该项成果为广西渔业研究领域首次获得的省部级一等奖。而该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正是九三学社广西区直水产委员会副主委、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江林源。

6386_1686130926_hd

满江清水跳河虾

6387_1686130932_hd

指导罗氏沼虾生产

1991年,江林源进入广西水产研究所后,便一头扎入罗氏沼虾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中,日以继夜研究罗氏沼虾繁育、养殖技术,先后主导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授权专利3项,协助创建第一个国家级罗氏沼虾良种场等。2009年,为解决罗氏沼虾种源退化的问题,他争取了20万的科技合作经费到越南开展育种引种工作,历时3年,走遍越南大小养殖场,最终成功引进优质原种,为国内优良品种选育打下坚实基础。几十年来,累计推广良种虾苗30亿尾,养殖面积达13万亩,农户增收超20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又闻鱼米稻花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水稻作为广西主粮的大头,在广西的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来随着水稻单作产值的下降,农民种植意愿逐年走低。如何扭转这一现状,稳住广西的“粮袋子”?身为水产科学家,江林源借鉴广西本土千余年“稻渔共生”经验,联合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等单位,给出了稻渔生态种养这一答案。其应用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优质水产品的供给、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构建了以“稻—鱼+再生稻”三江模式、反季节“稻—小龙虾”模式、“稻—鳖”仿生态养殖模式和“稻—螺”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四大主导模式为核心的稻渔综合种养体系。该成果在广西累计示范推广165.48万亩,新增产值160.3亿元,新增利润62.07亿元。为推动广西稻渔产业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巨大贡献。

银鳞雀跃鱼满仓

6388_1686130942_hd

研究陆基圆池养殖技术

当前,“三农”工作已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如何加快水产养殖现代化这一进程,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江林源想到了调查研究这一“法宝”。2020年,到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上任后,他立即组织深入各地调研,倾听渔民意见,结合广西实际,探索出一条现代水产养殖的“新路子”。他从工厂化的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技术中得到启发,联合科研团队进行不断尝试,最终改良出了成本较低、适合农户个体养殖的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该项技术被评为“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全国水产总站“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22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引发了全国陆基圆池“养鱼潮”。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示范基地25个,推广养殖池16138个,完成养殖产量6.9万吨,养殖收入17.27亿元。获授权相关专利10件,培训技术人员1.2万人次,成果推广到贵州、云南等10省,为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卅载光阴弹指过,转眼,八桂大地已是鱼虾肥美稻香飘,处处显示着好“丰”景,当被问及是什么原因让他几十年如一日栉风沐雨、扎根基层?江林源是这样回答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观念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保障水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既带动渔民增收致富,也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渔业科技工作者,能通过科研与实践为渔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