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付出真心赢真情

——我的扶贫故事

发布时间:2020-04-24 撰稿人:罗筱宁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字体:

前几天,接到当年我帮扶的贫困户李英易的电话,他告诉我,今年的荔枝丰收在望,要我一定抽时间到他家采摘。他还告诉我,他女儿再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放下电话,我心里特别地感动,结束挂职和扶贫工作有三年时间了,当年的贫困户却还记起曾经作为帮扶干部的我。

这让我想起了挂点扶贫的桥学村委罗书记每年二月初二都邀请我去他家过节的电话,更忆起了挂村扶贫的那些日子,那弯弯的山路和纯朴的村民。

遵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派和南宁市委安排,我于2015年11月到邕宁区挂任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职务。根据区委、政府工作安排,由我联系指导百济镇桥学村和屯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并结对帮扶7户贫困户脱贫。

邕宁区是广西2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区之一,因基础工作相对较好而承担起了2016年自治区首批脱贫摘帽贫困县区的重任。这一重任压在全城区干部职工的肩上,层层传导。


给贫困户发放补贴.jpg


从城区到百济镇,虽是柏油路面,但弯弯绕绕很多,据说有人数过,40多公里的路程有351个弯道,开车要一个小时。桥学村是邕宁区最偏远的乡村,离百济镇约有16公里,是依山林地势而修的乡村道路,更是崎岖,仅这段路开车也要走一个小时。而屯茶村与钦州市钦北区接壤,是属于城区偏远的贫困村。

如此,每次下乡去到这两个村,一路上蜿蜒癫簸,平时不晕车的我都感觉晕的不行。好在路旁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却也让人赏心悦目。

挂点工作伊始,我立即与城区挂点部门、乡村干部一起,深入村屯,对建卡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共同分析帮扶村的贫困现状、资源优势、脱贫措施,共商脱贫对策。

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脱贫,是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七个一批”的工作思路和贫困户“八有一超”的脱贫目标,我组织史志办、交通局和镇村工作队从产业发展、资金帮扶、民政保障、社会解贫等方面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

除了城区有会议和处理分管部门的一些事务,我每周至少下村两天,带领城区帮扶干部和村委干部一起行走乡间,深入农户,指导群众发展生产、劳务就业、建房修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不懈地努力,2016年底,大部分群众实现了脱贫目标,其中,屯茶村完成贫困户脱贫“双认定”39户,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桥学村完成贫困户脱贫“双认定”83户,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全面完成了城区下达的脱贫任务,为整个城区顺利脱贫摘帽作出了贡献。


向贫困户捐赠彩电.jpg

让我难忘的是自己定点帮扶的那7户贫困户。李英易、李纪雄两户是因学致贫,脱贫的内生动力较强,我帮助他们争取了“雨露计划”等助学政策,解决了孩子上学的大部分费用。再扶持他们搞种养,增加了收入。李成子、乐启斌、陆卯新、李礼前这4户,家里有劳动力,主要是住房不达标,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通过引导他们外出务工,利用小额贷款发展种养业,为他们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到年底就顺利脱贫了。

最难的也是我倾注最多帮扶精力的是李邕昌这一户,他们夫妻二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5个孩子,其中两个上小学,因为当时都是在家分娩,均没有上户口。家里只有一间破旧的瓦房,有几次下雨天我去到他家,看到家里满是桶啊盆啊在接从屋顶漏下来的雨水,觉得他们好凄苦。由于该户没有脱贫的内生动力,属于政策兜底一类的,我首先联系城区为他们孩子上了户口,拿到了低保,解决了基本生计问题。又帮他们申请建房资金,并从我的扶贫工作经费中拿出部分补上,请工程队帮他们建起了两间砖混结构的房子,并安装好水电,还买了电视机给他们。天冷了,我又发动朋友给他们捐衣物……

帮扶工作除了贫困户,还有村集体这个基层堡垒。按照村级“十一有一低于”的脱贫目标,最难的产业发展。为此,我和挂村部门、村两委深入调研,根据两个村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群众种养习惯,一方面,在两个村分别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64户贫困户加入,使之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两委也出资入股合作社,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两个村的群众家家户户都种有荔枝树,由于品种落后,产量不高销路不好。当年,我和村委积极联系专家,完成大部分荔枝树的嫁接改良。现在看来,效果不错。


入户了解收入登记扶贫手册.jpg

在挂点工作中,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坚持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精准扶贫的当务之急,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完成了桥学村14条、屯茶村3条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协调农林水利局完成了桥学村水厂的后续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桥学村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挂村扶贫一年两个月的时间,我冒着严寒酷暑,走田地、进果园、跑项目、筹资金......皮肤变黑了,人也变“土”了,就连走路都变快了。在厚厚的扶贫笔记里,记录着我统筹两个村脱贫的点点滴滴,镌刻着我用心用情行走在扶贫路上的足迹。在我的心里,不能忘却的是村里的老百姓增收脱贫后的笑颜,还有那些至今偶尔还打来的暖心电话……真心扶贫结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