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初心照我心 倾情助脱贫

发布时间:2020-04-27 撰稿人:覃卓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字体: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了如期兑现这一承诺,全国280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奔赴扶贫最前线,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如同一盏盏微弱的星火,共同点亮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事业。

2018年3月,我荣幸地成为了这支庞大队伍中的一员选派到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四兴村开展扶贫工作。四兴村地处丘陵山区,村屯较为分散,既是贫困村,又是少数民族村。从没干过农村基层工作的一方面努力适应农村生活,另一方面也紧张有序地配合村里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除了要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实施帮扶,要完成好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单位下达的任务,制定帮扶措施发展扶贫产业,落实一户一增收”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跟进移民搬迁安置进度,抓好控辍保学,配合低保核查,开展乡村清洁……一桩桩一件件,丝毫马虎不得。


配图1-入户调研了解民情.JPG



实施产业扶持  巩固脱贫成果

为了尽快掌握村情民意,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制定了走访日程表,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来到了最偏远的潭空、潭郡屯,开始逐屯逐户的调研走访。通过实地查看以及与村干、村民的交流,发现四兴村尽管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但仍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需要尽快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经与后盾单位沟通,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重点考虑实施产业帮扶。帮扶工作得到了九三学社广西区委的鼎力支持,引进资金20万元,以“养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委托养殖合作社代管养殖肉鸡,养殖所得收益由合作社扣除养殖成本后给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分红,保障村集体经济年均增加1.6万元,同时使20户缺乏劳动力和养殖技术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为巩固四兴村脱贫摘帽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改善基础设施  乐村民之所乐

尽管四兴村村委已修建了篮球场、戏台等公共基础设施,但由于各村屯较为分散,距离村委也比较远,随着村民文体健身意识的逐步提高,对“家门口”的活动场地需求也日益突出。通过日常入屯走访,我发现平僚、那究两个村屯常住人口较多,但一直没有公共活动场所。为提升村屯整体面貌,也为了方便群众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健身活动,经多方协调并筹集资金,将闲置撂荒、杂草丛生的集体用地进行平整改造,修建了400平米的活动场所。场地建设完成后,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到这里健身。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在场地上尽情地玩耍,在摇椅上洋溢着欢笑,我似乎也被他们的喜悦感染了

尽心精准帮扶  激发内生动力

那敏屯的梁克经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三口人,妻子属二级残疾,儿子在隆安民族中学就学。户主现年57岁,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作为帮扶联系人,经常到他们家中走访慰问,在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有最低保障、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帮助发展产业。在了解到县残联有养殖项目扶持后,为梁克经争取到鸡苗100羽,鼓励他通过发展养殖增加家庭收入。肉鸡养至出栏时,又多方联系寻找销路,在春节前帮助贫困户把所有肉鸡全部销售完毕。这次养鸡的成功经验,极大地鼓舞了梁克经,他多次信心满满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自身努力勤劳致富。


配图3.激发内生动力.jpg


推进控辍保学  一个都不能少

扶贫要“走心”,这是我在一线扶贫的切身感悟。就拿控辍保学工作来说吧,受多重因素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四兴村也有1名14岁的女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上初中仅一年时间,就辍学离校不知所踪。驻村工作队与学校班主任多次联系孩子的父亲,上门动员他督促孩子返校,但家长均不予配合,态度生硬粗暴,表示不知女儿下落,甚至驱赶前去做工作的干部。家长工作无法做通,只能设法从孩子身上寻找突破。然而班主任无奈地表示,孩子也无法沟通,一接到老师电话立刻挂断。尽管从未见过这名辍学少年,可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位缺少家庭关爱、处于叛逆期且心思敏感的女孩,一旦工作方法不得当,就很难得到孩子的接纳。再三思量后,给这位辍学女孩发了信息,没有直接提返校的事,而是真诚地告诉孩子,为她长时间没有到校学习而感到担忧,政府、村委、学校及老师都很关注她的情况,希望可以与她做进一步的沟通。女孩很快通过了添加她为微信好友的申请,在交流中逐步敞开心扉,一点一滴地讲述了自己的现状与困难。我婉言相劝,告诉她知识是改变贫困命运的重要途径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好好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做打算。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孩子终于同意回校注册。问清孩子所在地,也顾不得山高路长,立即驱车前往接孩子返校,来回四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圆满完成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控辍保学任务。


配图4.控辍保学送学生返校.JPG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回顾扎根基层与百姓同甘共苦的一年,更深刻的理解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广大农民朋友期盼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位扶贫工作者怀着甘当“垒土”的心,以不驰于空想的精神状态,以不骛于虚声的奋进姿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