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发挥文化统战优势,加速北部湾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09-01-22 撰稿人:谢 娉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文化统战工作非常重要,其意义非常深远。文化统战队伍显示出它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统战工作联系广、人缘深厚、联谊交友的优势,利用和深入挖掘我区丰富的文化统战资源,相互分享文化统战工作理论的研究成果,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集中各方面力量促进北部湾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是形势的需要。作者拟从这些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北部湾获得的机遇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2006-2020)》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北部湾定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甚至还将其引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北部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
    那么,在北部湾新兴的发展机遇的形势下,怎样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文化统战在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呢?
    二、文化统战的新任务
    (一)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文化。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新兴机遇下,必须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多党派合作文化,广纳贤言,发挥好民主党派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提升这一区域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服务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二)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
    就是要发展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文化内涵,犹其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和习俗,营造民族团结和睦的文化氛围。
   (三)大力发掘祖国的“根”文化。
    台湾、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与祖国人民血脉相连,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到内地旅游观光、投资办厂、寻根谒祖活动与日倍增。仅以北海为例,目前成立了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就有台资企业40多家,每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节,就有不少台胞云集北海,实为一种寻“根”活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以把“根”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以海外联谊会为平台,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加强与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的联系,使他们更多地关心、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四)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聚集效应和展示功能。北部湾区域有许多相近而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譬如较突出的有海洋文化、疍家文化、海丝路文化,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节、钦州三娘湾海豚节、北海珍珠节、比基尼大赛和世界模特大赛等,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另外,北海近代使领馆群、珠海路老街、合浦汉墓群、陈铭枢故居等景点都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并在时机、条件成熟时进行优化整合,必然能形成带动效应。
    三、文化统战必须遵循的原则
    广西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各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民族文化开发的模式上, 主要有“就地展示型”民族村寨开发, 如三江侗乡的程阳八寨、龙胜的白面瑶寨等;“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开发, 如桂林的刘三姐风情园、南丹的白裤瑶民俗风情园等。近年来, 广西开始实施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保护、传承、展示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其中, 环北部湾经济圈占了3 项。民族节庆开发方面: 成功举办了多届南宁国际民歌节、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等。总体上说, 各地区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 纷纷将旅游业确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深知“一业带动百业;一业兴百业兴”,并制订相关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尤其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开发依然缓慢, 多属于浅层次、无序的开发, 没能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 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规模, 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更形不成品牌。 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冲击, 使许多传统习俗文化日渐淡化、流失。所以,北部湾区域的旅游开发要更具前瞻性。
    四、北部湾发展的优势
    自二00五年起,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 中越两国共同打造的“两廊一圈”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在“两廊一圈”的框架内, 环北部湾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 环北部湾旅游圈广西区内已开发了许多滨海海洋、沙滩健身运动旅游、历史遗迹旅游、民族风情、特色、情趣农家乐、驴友自驾游等旅游产品。
    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区域内主要分布着壮族、瑶族和京族。邕宁、大新、龙州、那坡、靖西、凭祥、上思等县市是壮族聚居地, 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 以上。京族是我国56 个民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 9 万。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的“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京族三岛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越族) 是跨境而居的同源民族。瑶族散居在防城港的十万大山区各乡镇。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区域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 蕴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尚待开发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譬如: 建筑文化、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
    (一)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壮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 有的建成望楼、排楼或晒台等, 结构合理、实用, 适合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特点。瑶族房屋多为“干栏垒”屋, 虽然简陋, 但大多依山, 因地制宜。京族的传统住房是“栏栅屋”。“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哈亭”是京家人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崇拜的神祗, 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也在这里举行。
    (二) 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
    品种繁多,色味佳美的民族美食在北部湾是十分丰富的,大餐小吃都令人向往,山珍海味花样百出。壮族的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饮誉区内外; 京族的鲶汁色泽澄黄, 味道鲜美, 是京家人每天不离的上等调味品,畅销东南亚诸国,收入相当可观,山心村就更是具有“鲶汁之乡”的美誉而饮誉海外。
    (三) 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
    北部湾圈内的民族服饰更是色彩斑斓,风姿各异。壮族男子上着对襟无领短衣, 下穿宽腿大腰裤, 头缠手工织麻质长巾; 女子上着无领兰底色绣花边短衣, 下穿长裤, 外系镶白底花边兜裙, 头扎绣花巾。壮族男子的尖口翘头纯色绣花鞋、女子的“纽耳鞋”、手工绣花鞋子,壮锦、绣球,以及男女通用的木板鞋等,均颇具民族和地方特色。京族服饰更有其别具一格的独特美感, 上着对襟无领短轻薄料上衣, 下着黑色或褐色的宽松式大摆长裤。瑶族妇女配带的多图案头饰、耳环、手镯、银牌一路走来飘过的叮叮啷啷的响声同样是独具民族特色。让人仿佛是在铿锵的节奏中生活,十分惬意。
    (四) 独特、浓郁的节日文化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抢花炮, 方圆数百里的青年男女都着节日盛装, 云集一方, 对唱山歌。京族的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 京语即唱歌之意, 哈节就是歌节, 哈节在“哈亭”内举行。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本民族始祖。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举办物资交流、商品展销及各项文体表演竞技活动, 观者云集, 盛况空前。
    (五)隽永的民族民间工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名锦, 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这种利用棉线、丝线和多种色彩编织和精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 制作工艺繁复、图案栩栩如生、古朴、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多姿,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此工艺已获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民间工艺, 壮、瑶等民族有彩带、苗饰、瑶锦、刺绣、木雕、石刻、剪纸、制瓷、泥塑等, 工艺独特,历史悠久。
    (六)风情万种的歌舞艺术
    环北部湾广西区内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千姿百态。 其中壮族的“板鞋舞”、京族的“跳竹竿”别有风趣, 是一种锻炼人的灵巧、协调、速度、合作等身体素质的传统娱乐活动。壮族民歌内容丰富,《瓦氏夫人》、《布洛陀》、《妈勒访天边》、《侬智高》、《马骨胡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在壮族中广为流传。此外, 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独弦琴, 它和唱哈、竹竿舞一起, 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璀璨“珍珠”。
    五、充分利用文化优势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高品位的、以获得精神享受和新体验为目的的现代旅游形式, 感受异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现代社会人们一种时尚的精神体验和追求。合理地开发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对提升广西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加大旅游硬件投入
    环北部湾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偏远的山区, 对这些特色文化区域给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在修建环北部湾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建设旅游大通道, 投入资金修建联系各景点、民族生态文化村的沿江、沿边的铁路和高速公路, 以及水、电、通讯等的投入, 实现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的对接,配套建设好沿线的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同时, 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 设施的外形要与景观相协调,尽可能建成与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二) 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坚持保护性开发为主的方针对于选择民族文化旅游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动机都是体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因此,充分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保存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娱乐活动、民间体育竞赛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让游客观察、体验他们的生活场景,再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是当地的老百姓, 民族文化的保护必须基于本民族自觉的意愿, 这些经济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最为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对本地带来的经济发展, 所以开发的目的是要落实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使文化与经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 使当地居民从民族旅游开发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 居民便会自觉地提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 政府高度重视与民众参与
    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发。广西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保护和开发的成功当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歌艺术节期间, 政府除了推出经贸洽谈会和商品展示会, 还举办开幕式晚会、少数民族歌手大赛、风情东南亚歌舞晚会、山歌会、歌王擂台赛、民族风情巡游等民族文艺项目,给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提高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展示并销售了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推动了民族工艺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各种民间小吃 、民族美食文化得到人们的喜爱。民歌艺术节的开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中越应加强区域协作
    政府应积极推进跨国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 共同开发多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整合和升华优秀的民族文化,共同挖掘民族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开发旅游资源, 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容。民族文化集市旅游不仅为京族三岛的旅游业增添一处人文景观, 更有利于国家边境贸易持续发展。
    (五)建立民族文化博览园
    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为旅游资源。建立民族文化博览园, 收集民族的服装, 发动群众捐赠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品, 如渔邦、高跷、大网、6 个人同吸的水烟煲和图片、图画、音像资料等, 将物品陈列、展出。
    (六)沿北部湾海岸线,作出一个旅游的总体布局
    不要面面俱到,处处相似,每一个旅游点突出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只有独特、创新的东西才有其观赏性、持续性和持久性。
    (七)热点景区和主体旅游进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
    重点仍是海滨休闲旅游、热带风光旅游, 要突出阳光、沙滩、海水等特色,发挥大西南的出海通道的优势, 利用北部湾海滨、中越边关风情吸引国内游客, 亦可依托周边的热点景区吸引游客, 吸引更多来桂的自驾车游客和散客,为了适应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互动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应结合原有的滨海跨国旅游、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十万大山生态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和新线路, 使该区域旅游呈多元化产品开发, 以提高旅游的特色品位。尽量使往返线路不一样, 避免游程的重复性,既满足了游客好奇的心理,又延长了旅游的天数,促进旅游消费 。
    (八)制定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产业化
    在品牌的构建上, 环北部湾各地旅游部门应在旅游产品宣传促销上联手打造“环北部湾旅游”,形成统一的对海内外的宣传攻势,建立和健全环北部湾旅游网站,利用报纸、电视等各大媒体,使用中、英及东南亚语言制作旅游宣传片深入介绍,加大促销力度;邀请邻国的旅游界和媒体人士入境参观考察,积极参加越南等东南亚诸国的各种经贸节庆活动和各种国际旅游展,提高“环北部湾民族风情游”在周边国家的知名度。利用“刘三姐”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树立起良好的广西形象, 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品牌作用。对于壮、京、瑶、苗、彝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要进行科学的引导,统一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如京族的“哈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布洛沱”;彝族“火把节”、“跳弓节;”苗族“跳坡节”等等,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 使之形成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旅游产品。
    (九) 重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合与协作
    在中国—— 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中越两国“两廊一圈”的构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 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受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季节性强以及缺乏联手等特点。因此要克服地域、交通和信息方面障碍, 形成不同地域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合作。举措如下:
    一、旅游合作,树立整体发展、规划得当的观念和前瞻意识, 防止旅游景点项目的雷同和重复建设, 将该区域的民族风情游、滨海风光游、边境红色旅游和边贸购物结合起来;其次, 加强与东南亚特别是越南在旅游项目开发、客源市场促销、精品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把中越边境旅游和民族风情游结合在一起;第三, 加强与泛珠江三角洲各地的联盟, 将广西的旅游资源优势与港澳及其它省市的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客源互流。
    加强文化统战阵地建设,让众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了解、认识和支持党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加强文化硬件设施配套建设,使其与开放城市的地位相匹配。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设立地方统战网,精心打造地方统战文化知名栏目,版面和内容制作要丰富、新颖、别致,有创意、更新快等特色。
    综上所述,文化统战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要坚定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好文化统战的积极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不断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自身的优势,融入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合作,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这不仅要在具体的措施上下功夫,还要在改革开放的战略上有所思考,因此,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