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薪火相传创辉煌——记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支社

发布时间:2009-07-16 撰稿人:桂林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2008年12月,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支社荣获九三学社中央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成为桂林市乃至全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组织。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支社成立于1988年初,成立时仅有社员15人,沐浴着中共统一战线的春风,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有成员36人。当年的一株幼苗,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如何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带着满腹的疑问我们走进支社,走近支社的成员,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九三的优良传统和九三人的高尚风范,看到了九三精神的力量,感受到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携手并进的步伐。

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是按科技产业化、产业公司化模式运作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要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新材料研发、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及保护与治理研究。支社成员大多数是研究院各产业、各部门的业务骨干,本职工作是社员的立身之本,也是树立九三人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支社领导班子深深明白这点,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鼓励社员们以九三王选、闵乃本、郝诒纯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刻苦钻研、严谨务实、勇攀科学高峰,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由于地质勘探工作的特殊性,支社的成员必须经常到野外进行作业,风餐露宿更是家常便饭。当他们揣着罗盘、地质锤,背起地质包、勘测仪,跨越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穿越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沙漠,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向九三的前辈一样,献身科学,奉献社会。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勘探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地质之歌。支社主委周奇明,年方四十二岁,足迹却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先后完成二十多项地质勘探工作,协助探明数千万吨的石油,数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查明金矿、铅锌矿、铜镍矿、钼矿及钨矿等十多处。研究院于2006年在西藏设立了分院,到西藏工作的10个人当中有3人就是支社的成员,社员何国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了分院院长。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人所共知,那里气候变幻无常,工作条件尤为艰苦。一次,社员们到日喀则昂仁县做项目,正值雨季,晚上10点钟时在一个戈壁滩附近车子被烂泥陷住了,由于陷得太深,尽管大家用铁锨开路直到半夜,陷车也只是挪了一点点!他们只好在车上将就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到附近村上找来大卡车才将车子拉了出来,在过一条河时,由于洪水太大,越野车又失控死火,漂在了水里!车里的人用最快的速度打开车门,游到岸边,才逃过一劫。在西藏的野外工作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生活,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以苦作乐,日复一日,没有一个人退缩。3年中,他们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危险绝境,出色地完成了几十项找矿勘查项目,签订了近四千万的项目合同,实现了西藏分院跨越性的发展。有人说,在西藏矿业界,如果有人不知道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西藏分院和院长何国朝,那绝对是一大遗憾!一个个为科学无私奉献,永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构成了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支社九三地质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也因此而获得了多项荣誉,支社有3位社员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近几年来,在职社员主持或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区级科研项目;完成数十项地质勘查及新材料研发,由支社成员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经费达数千万。社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3人次、三等奖18人次,获发明专利7项,1人获得广西“百、千、万”学术带头人专家称号,周奇明和张昌龙作为矿地院当年仅有的两名,也是全广西当年仅有的两名民主党派成员获得了广西第八届青年科技奖,社员何国朝获桂林市“劳动模范”称号。正是社员们这种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严谨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让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如鱼得水,成绩显著,得到了社会和院领导的赞许,树立了新一代九三地质人的良好形象。

温馨和谐的社员之家

    在桂林矿地院,提到九三学社,大家都会竖起指头。大家都说,这个支社的工作做得特别好,是个特别温暖团结的集体。支社也因此连续五次获得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优秀基层组织”荣誉称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社班子团结和合作是做好支社工作的组织保证。支社班子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凡是重大问题班子成员都要及时沟通,集体讨论决定,做到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处处给社员做出榜样,做出表率,和社员一起共同营造“立社为公、爱社如家”的温馨氛围。为做好新老班子的交接工作,支社注意做好接班人的培养,以“四种能力”来考察接班人,注意把那些“四种能力”强,真正热心社务工作的社员推选到领导班子里来。支社前主委张国林还提出,班子成员还要具备“三大”品质,即大智、大气、大度。实践证明此举是非常有效的,支社顺利完成了几届领导班子的交接,现在的支社班子充满活力,一批本职工作突出,又热心社务工作的社员在九三学社的平台中迅速成长起来,在合作共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增加新成员才有活力,支社十分重视吸收发展新生力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展新社员。对要求入社的同志,一方面以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对社会服务工作热心作为考察标准,另一方面注意和院党委加强沟通,共同培养和锻炼。近年来支社发展新社员4人,都是年轻的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其中两人已经进入支社领导班子,逐步改变了支社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为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他们不但经常结合支社特点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室内和外出考察活动,寓学习于讨论和娱乐之中,还积极动员社员参加九三学社区委、市委的重大活动。
    就像雷锋同志所说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支社班子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支社所做的工作,来自于全体社员的支持和团结协作,有了全体社员的支持才有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支社,社员无论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支委会和社员之间都会尽力帮助;谁生病住院,支社领导都要去探望;谁获得奖励都要去祝贺;每年春节,支社领导都要到老社员家里看望慰问,送上组织的温暖与祝福。社员植起汉两次截肢住院,支社主委周奇明亲自去到昆明、北京看望,并送上个人慰问金2000元。社员张远飞的家属得了重病,支社积极发动全体社员捐款4000多元。当支社领导把这笔捐款交到院党委办时,党委办的领导深受感动,他们说:你们九三的社员都捐这么多,我们作为党员,更是义不容辞。社员黄宝忠已经70多岁了,每次都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坚持参加组织生活;社员王金阁的一只眼睛患病,看东西不是很清楚,也摸索着来参加每一次的组织生活,大家都劝他们不要这么辛苦,他们深情地说:支社就是我们的家,我一定要亲自来参加。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情怀,让矿地院支社真正成为了社员的“家”。

春风化雨润无声

    1988年初支社刚成立时,时任院长表示不反对也不欢迎。为把支社工作做好,支社领导班子非常注意加强与院领导的沟通与联系,经常就支社工作征求院党委意见,争取党委的支持和帮助。如中发〔2005〕5号文件下发后,支社领导马上到网站下载打印后拿到院党委,与院领导进行交流与沟通;每次发展新社员都事先征求院党委的意见,经常就社员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与院领导进行交流;推荐一些优秀社员,与中共共同培养和锻炼。由于支社的社员在本职工作中的优秀表现,院领导对支社的工作由原先的不认识不理解到认识和理解,由认识理解到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支社的组织活动和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近几年来,院党委领导不但对支社的组织生活给予便利与支持,还专门安排了一间8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供支社使用。从2006年起,把支社的活动经费列入了院的财政预算,每年下拨活动经费3000元,对支社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平时,支社还注意把学习与加强思想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国家的重大活动与院里的中心工作,组织理论学习,做到“上面有声音,下面有响应”,“上面有号召,下面有行动”。就是这种团结合作、和谐共处的氛围,让桂林矿地院支社如沐春风,在多党合作事业的大舞台上长袖善舞,尽显才干,由当年的一株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参政议政显风采

    支社36名社员中82%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有市政协委员2人、城区政协委员1人,人大代表1人。支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围绕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几年来,支社撰写提案十几件,其中负责完成社区委调研课题3件,七星高新区调研课题3件(均获优秀调研课题奖)。在每年的“两会”期间,支社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撰写和提交了许多有质量、高水平的建议、提案,多件提案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奖。如,2007—2008年,支社社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市、城区两会上提交提案9件;支社主委周奇明由于表现突出而被评为2008年度七星区优秀政协委员;社员张国林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处理农村‘三大纠纷’的建议”的提案,由于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性,被列为2009年市政协领导重点督办提案。社员们所提的许多建议、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参考,切实履行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职能。
    正如九三前辈经常说的一句话:“有为才能有位,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社会才能更加认可、支持我们。”就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地质科学工作者,就是这样一些刻苦钻研,在科学道路上上下求索,把知识和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九三人,将老一辈领导人与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和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的高尚风范传承下来,铸就了这样一个特别团结和谐的集体。他们是九三基层组织的一面旗帜,是九三组织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九三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把政治交接传承的火炬点燃得更加辉煌!
    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九三人,有这样的九三集体,九三精神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社桂林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