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的文化产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在西部地区处在较前排序。
从总体上看,我区文化产业的现状一是文化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不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以及在全国文化产业总量所占的比重均属偏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先进省区差距很大;二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薄弱,经营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整体发展极不平衡,南宁、桂林、柳州3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达到95.76亿元,占全区比重63.88%,其余11个地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低于南宁市仅为45.47亿元,多数地方处于初级阶段,经营粗放、特色不强、品牌不多、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四是缺乏整体运作,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设立没有统一的目标;体制改革未能全面铺开,有待不断深化。
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明确加强文化资源整合的重点,落实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的措施,壮大市场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整体均衡发展:
一、整合产学研资源,促进示范园区的规模集聚效应。制订文化产业的服务和配套政策,文化产业放大园区示范和项目带动作用,以工业设计创新产业为核心,打造具有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金融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证、培训、评估及公共服务等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基地,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条,提升企业的集聚程度,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发展。
二、整合文化演出资源,发展演出业。通过借助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品牌、建立广西民俗民间文化的教育研究和保护开发基地、聘请国内艺术名家等途径,整合我区民族的、原生态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化资源,打造精品节目。强化演出流通环节开拓演出市场。整合演出团队和艺术人才资源,形成多种艺术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竞争的格局。整合演出资源,支持艺术表演团体与旅游、商贸、企业集团联姻,以品牌、项目等作股引进社会资本,联合开发文化资源。
三、整合营销渠道,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引进文化产业中介组织加强营销,培育研发基地促进工艺品开发创新,参加和举办展会搭建集中化规模化经营销售平台,形成文化优势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解决工艺品文化产品市场零星分布、各自为政的商业格局。
四、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全面推进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形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解决条块分割、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问题;二是找准社会和经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多层次、结构合理地打造各类级别的景区,促进旅游产业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三是以市场力量吸引投资,鼓励联合开发,壮大旅游企业市场主体;四是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周边绿色生态、历史、民俗、观光农业、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旅游线路以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丰富民俗风情展演、民间艺术和艺术品开发项目等各类旅游产品以扩大产业规模,打造文化旅游业特色品牌。五是整合市场中介力量,完善城市形象体系和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加强整体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促销力度,促进旅游营销长效机制的形成。
五、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提供文化资源整合的组织保障。为保证2007年我区 “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应当成立机构,统筹运作。一是在政府部门成立一个统一管理文化产业的机构,专司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各项工作的组织推进,把文化产业真正当作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形成重要的经济板块。二是明确机构职能,切实加强指导,指导支持各地编制艺术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艺术品市场、建设好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及时和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相关情况,为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和宏观调控依据。
六、深化改革,提供文化资源整合的政策和环境保障。一是通过改革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要加快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订政策、把握方向、组织协调、市场监管、搞好服务上来,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规则,保障各种文化产业主体公平公开有序竞争。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将不宜由政府行使的管理职能下放给相关行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作用,壮大中介机构,以分工明确的专业化抢占市场制高点。二是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事业的投放有效拉长文化产业的链条。逐步实行项目制和政府订单制,将政府给予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养人钱”变为购买文化产品送到基层服务群众的“养事钱”。
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运作机制,规范产业管理,谋划战略布局。一是依法监管、盘活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完善国有文化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管理手段创新,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出口扶持、基地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扶持、服务和监管。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特色、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能够创出品牌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照顾文化产业发展不同基础和条件的地方,发挥文化事业促进不同地区文化平衡发展的作用,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和基层,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八、明确对策,挖掘文化资源整合的纽带。一是培育市场微观主体,解放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对经营性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确立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有效释放潜在的文化生产力。二是整合市场资源,培育文化产业的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把发展经纪、代理等市场中介机构与打造文化产品集散地结合起来,建立文化产业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完善允许资金横向流动的资金市场,为文化企业的产权交易、兼并和联合提供文化产权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发展文化中介市场。有计划有重点培育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队伍,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发展运行规则的复合型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通过集约化的经营机制实现整体运作,推进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九、整合信息资源,搭建文化产业的信息平台。由于各级政府主导的展会越办越多,为了避免重复办展和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文化部就重点扶持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几个博览会予以明确,不再参与其他文化产业博览会。因此,推介本地的文化产品和投融资项目,一是借台唱戏,组织文化企业参展而不是花费人力财力举办新的展会。二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展会、网站、平面媒体构建的立体网络整合产业信息资源,在网站上设立政府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打造集文化产品博览、文化产业信息发布交流、产品和服务项目展示与合作、文化产业内容和政策咨询服务、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等文化产业要素交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提供全面、便捷、有效的服务, 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投融资项目交易与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