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根据我们对广西“普九”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我区的“普九”水平还是处于低水平的位置,与其它省市双高“普九”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2000年前“普九”的69个县,随着初中生高峰期的到来,校舍不足,图书、仪器装备缺乏,“两基”债务沉重,教师住房紧缺等问题逐步凸现出来。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初中校舍不足,出现大班额
主要出现在早期“普九”的桂东南地区,特别是一些人口超百万或接近100万的人口大县市,如贵港的桂平、平南、钦州的灵山、北海的合浦、玉林的博白、北流、梧州的藤县、岑溪、贺州的八步区,当年“普九”的时候,国家、自治区对其投入很少,很多校舍靠农民集资、包工头垫支建起来,欠了一屁股债,随着初中生入学高峰期的到来,县级政府财力薄弱无法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室、宿舍、食堂等的设施,再就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每个初中均要腾出3-4个教室作现代远程教育使用,使得原本紧张的校舍更紧张,有的原来的阅览、实验室都被占用还不够,只能压缩班级,结果部分学校出现70-80人的大班额,原本住12个人的学生宿舍,住进了20多人。
(二)实验仪器缺乏,图书破残陈旧
实验教学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巩固提高知识的有效手段,但实验器材容易破损,加上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行,原有的实验器材已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合现有实验教学需求,相当部分学校已达不到分组实验的教学要求。当年“普九”验收时,很多学校的图书是靠捐献得到生均册数,有的复本太多,多达50-100册,但其中相当部分不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阅读,少数学校一些封建迷信的图书、如风水、算命的也有出现在学校书架上。由于图书价格大幅上升,学校无力补充更新图书,很多学校的图书显得破残陈旧,学生很少借阅。
(三)体育场地不足,器材生套硬套
据有关部门调查,当前广西农村中小学有400米环型跑道的学校了了可数,具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农村初中不足50%,相当部分小学连60米跑道也不具备。但在“普九”验收时规定小学要配体育器材36种以上,初中43种以上,结果是生搬硬套,一些没有田径场地的学校也配进了一大批铅球、铁饼、标枪、跨栏、钉鞋、起跑器等不适合学校具体条件的器材。特别像铅球之类,一个学校配了几十个,就算有田径场地的学校也用不了那么多,更何况没有场地的学校,只能作为一种摆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生活设施不足
当前我区农村中小学能够达到A类标准的食堂屈指可数,有的地方甚至一所都没有,尚有30%左右的学校连最低的C级标准都达不到。50%的学校厕所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有的学校下课后要到100米以外的地方大小便,还有学校连蹲位都不足。有的学校一到冬天或干旱季节生活用水很困难,如防城港市××中学,贺州市××中学,一到冬天有的师生甚至几天洗不上一次澡。
(五)师资水平不高,年龄结构老化
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尚有50%左右的教师不会下载教学软件和制作课件,小学的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真正科班出身的少之又少。有的学校配置了风琴,石膏模型等教具,但几年都使用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教学中的创新缺乏活力。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新的教师不愿进去,很多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只有300-500元,接触外界很少,知识结构单一,还是一枝粉笔一本书包打天下的局面。
(六)教师待遇偏低,住房普遍很差
根据调查,一些县、市农村中小学年均工资在11000-13000元之间,有的大专毕业出来工作10年,每月工资都在1000元左右,在上有老人、下有子女的情况下,生活过得十分清贫。经过“两基”的攻坚,我们从外面看,农村中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但当我们走进校园时,发现现在学校最矮的平房、最旧的房子几乎就是老师的住房。在村完小一级学校,有相当部分的教师连一间20平方的房子都没有,有的中午休息只能在办公室坐过。
(七)经费投入不足,转移支付不到位
长期以来国家偏重于高等学校的投入,虽然对义务教育也有投入,但因其基数太大,很难惠及到具体的学校。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逐年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08年农村中小学提高到了生年均200元,中学生年均320元,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学校保持运转还相当困难。另外国家每年的税费转移支付,农村、城市的教育费附加,应到教育使用部分,由于县级财力薄弱,很难如数拨付教育使用,很多地方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考核时,只在教育部门打个转,过后又回到县财政手中。
(八)控制辍学工作艰难,初中辍学偏高
我区“普九”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愿意读书的小孩都可以进学校读书,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辍学仍然居高,据抽查,部分农村初中个别年级,很多地方的辍学率都超过3%,特别是初二年级,有的甚至超过6%。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基础差,期考几科成绩才勉强凑合到100分,成绩跟不上,产生厌学现象,另外一部分因学校文化设施差,活动单一,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退学念头,特别有初二部分学生,看到当年的师兄、师姐毕业出去打工后,穿得光鲜漂亮,加之现在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从而产生退学现象。
(九)“两基”欠债严重,成校形同虚设
截止去年,全区“两基”欠债近21个亿,其中绝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普九”的69个县、市,特别是一些人口大县,当年“两基”欠债有的超过亿元。经过多年偿还有的尚欠几千万元。有的县近年财总收入虽已达2-3亿元,但可用的财力不过1亿元左右,要还清债务确实勉为其难。随着原来的乡镇教委办撤消,成人文化学校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部分乡镇的成人文化学校专干被调走,乡镇的成人文化学校,特别是村级的成人文化学校缺乏资金,缺乏人员,形同虚设。
二、推进和巩固广西农村义务教育达标成果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应以国家投入和自治区投入为主,县、市为辅,因为当前县、市级财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二是国家现行实施的“寄宿制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义教工程”等项目应重点向早期“普九”的69个县,特别是一些人口多,学生多,当年很少得到国家资金扶持的县、市。三是“改厨、改厕、改水工程”应从每年的几百万元,增加到每年5000万-10000万元。这是学校设施的最薄弱环节。四是免费教育后的生均杂费、公用经费应从目前小学的220元、初中320元,在近年内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00元,并且规定这部分经费每年应有30%-40%用于校舍翻新、维修,仪器图书采购方面。同时加强学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形成较为正规的学校财务制度。
(二)建教师轮转房,解决住房困难
教师住房困难,在相当部分农村中小学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自治区应尽快考虑拨出专项资金,建设教师轮转房,根据不同学校情况,以30-70平方米为宜,由国家投资一部分,教师投资一部分,当教师调离时,可根据折旧情况返回部分教师本金。在建设教师轮转房时,部分税费应予免除,用以减轻农村中小学教师负担,调动教师参悟建房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自治区每年都组织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调研时很多老师反映,培训的内容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脱节,专家讲理论太多,与教材实际结合太少。应在培训的内容手段上予以改进,提高培训效果。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培训上,应由自治区组织寺地市的培训,由地市对县进行培训,再由县对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力争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运用远程教育,制作课件。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真正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维修人员的培训,确保远程教育项目的正常运转。
(四)强化政府责任,确保经费到位
从2005年开始,中央、自治区已经下发文件,对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其中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考核教育的经费是否足额、及时拨付教育部门使用。文件要求以市委组织部牵头,由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三部门组成,市发改、财政、审计、人事、编办等有关人员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但实际的考核结果不甚理想,主要是组织部门重视不够,名为牵头部门,实际仍然是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为主。由于广西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只是一个科级单位(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先进省市均为处级单位),没有多少话语权,很难起到督导作用。据调研,很多县反映,农村税费转移支付65%用于教育,鉴于目前县级的财力,很难真正全市拨付到位,有的县只是在考核时拨付到教育部门打个转,考核过后又回到财政手中。建议这65%指标适当降低,改为50%为宜,但县财政必须在年初预算时把这部分资金和城市地方教育费附加单独列项,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所学校,以利于监督执行。考核的形式由自治区组织考核或地市交叉考核,确保教育经费如数足额、到位。
(五)化解“两基”欠债,减轻县级负担
据了解至2007年广西“两基”欠债尚有21亿,主要在早期“普九”69个县,有的县超过5000万,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自治区要对“两基”的欠债认真进行核标,建议由国家、自治区负担70%,其余30%用以奖代补方式鼓励还债积极性高的县,力争到2010年前还清,减轻县级财政负担,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六)加强控制辍学率工作,提高普及程度
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当前农村初中确实有不少学校学生辍学率超过了国家规定3%的最高控辍线,有的甚至超过一倍。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控制辍学率是当地政府的主要责任。当地政府在每期的开学前或开学后领导带头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村入户动员学生回校,对不及时回校的学生,由政府部门下发通知学生家长,督促其及时回校,对放任自留没有读完规定年限的学生家长给予适当处罚,提高《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同时在学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关心指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