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教育搭桥走东盟 增强交流互鉴软实力

发布时间:2019-09-17 撰稿人:周锰珍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字体:

文化交流互鉴是融经济贸易和政治对话为一体的最佳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是传播人文的重要抓手,人文交流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和谐共生,现以广西教育搭桥走东盟为例,浅谈增强文化交流互鉴共融的软实力。

一、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广西有面向东盟大通道和全国第三大侨乡的区位优势,为发挥好教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开展国际人文交流,籍教育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新高地。

(一)教育合作交流多元化,探索文化经济“蓝海”

广西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引进”“走出”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无偿援助老挝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六七”学校,是一个专门招收老挝中央干部子弟的学校,培养出的1072名人才回国,目前大多数成为该国的中坚力量,不少担任要职;而中国(广西)青年交流学院为东盟10国培养了2000多名东盟青年干部。目前,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院校的合作项目已达70多个,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交流合作200余所,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设立了汉语文化中心、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农作物原料生产基地,中国-东盟电商谷等。为促进与东盟各国教育双边和多边合作,广西搭建多元化国际教育高端平台。一是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强化与东盟合作。牵头成立了由边境地区55所中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等组建的 “中国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与教育部共同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二是成立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在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成立了“中国-东盟商务会展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培养所需人才,促进人文交流与合作。如广西艺术学院培养的越南歌手杜氏清花,两度为中越两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获高度赞誉,歌为媒传导友谊。三是建设智库研究中心。依托广西大学等4所高校建设中国东盟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为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提供战略性智库支撑,充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四是建设中国-东盟专业人才基地,成立了“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 “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文化润物无声。 五是搭建“民心相通之桥”——孔子学院。广西在东盟国家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每年派出上千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东盟国家和地区任教,东盟各国已有5.7万名学生注册学习,每年孔院有上千人报名参加“汉语桥”中文比赛。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广西与东盟教育交流平台,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和政治互信。

(二)双向留学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一带一路”推进了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交流。每年都有超过2000名广西在校大学生和老师赴境外交流学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东盟学生来华留学。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来华留学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有5个是东盟国家(其中泰国28608人、印度尼西亚15050人、老挝14645人、越南11299人、马来西亚9479人)在广西的留学人员达到15217人。近5年到来桂留学生超过5.2万,其中东盟学生3.9万,广西已成为全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

二、 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广西与东盟文化教育合作多彩纷呈,带动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向多元化扩展,但教育合作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与东盟教育合作没有做到精准对接。由于交流和信息不完全对称,寻找合作院校的过程可能出现扎堆与泰国、老挝、印尼等国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而与其他一些国家如缅甸、菲律宾等国合作相对较少,教育合作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存在割离、不配套现象。另外,“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国家多,各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各异,一些国家之间的学分、学历互不承认,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一,就业从业的人才标准不一,影响教育合作交流推进。

(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需要人才支撑。但专门人才培养数量与结构均无法满足推进对外合作项目,广西高校的非通用语言、机械工程、金融、法律、管理等等人才无法满足沿线国家、企业的需求。另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模式需深度融合。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考核评估、质量保障,各个环节上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产业发展没有深度融合。

(三)留学生的靶向招生和管理机制有待提高。来华留学生是文化桥梁和友谊使者,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沟通者和推行者。但留学管理出现一些误区。一是过分强调来华留学生规模,单纯以规模指标来考核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导致一些学校在来华留学生生源总体短缺压力下,降低入学标准、学业水平甚至品行要求。二是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标准不高不规范。一些高校的留学生教学管理自成一体,没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体系中,教学方法、内容、质量、考核等与学校脱节,强调自主多样化,前阵山东大学学伴事件为高校加强留学管理敲响警钟。

(四)“侨”校教育资源欠缺。华侨华人、海外侨胞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华文教育不仅在语言、文化上帮助华人华侨,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海外生存、发展,推动和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但目前东盟国家的很多华校教育资源欠缺,大部分华校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上课还是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学资源欠缺,师资匮乏,教师断层现象较为严重;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

三、教育搭桥走东盟,增强交流互鉴软实力的对策

(一)要精准对接合作办学,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不同国家进行教育交流合作,整合各院校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发展机制,结合院校自身发展定位,找准契合点,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另外,要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推动国际化的学分、学历互认机制,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学历学位互认;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实现就业市场的从业标准一体化。

(二)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适用技术人才。一是制定合作办学与人才交流规划。教育主动融入并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合作领域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人才需求对接,找准人才培养的基点,制定合作办学与人才交流规划。二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企业的需求,培养和输送符合沿线国家急需国际化专业人才。如:非通用语、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资源环境等专业技术人才,对接市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基于“一带一路”建设产业链为基准的专业群或专业链建设。职业院校基于市场所需、努力实现校企互惠、产教融合、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链式人才和产业链人才库,满足沿线国家企业对国际工匠的需求。

(三)健全留学教育管理机制,提升留学生管理规范性。矫正目前高校承担过量留学生超教育范围管理和服务职能,管理效果不佳的弊端,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统筹能力,支持和配合国家战略,不以规模指标“论”高校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导高校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类似“六七学校”的学生来华留学;全面落实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服务政策,进一步健全来华留学管理机制和治理体系,要切实加强预防教育,坚持尊重包容与严格管理结合,规范国际学生招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力求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相共融,激励留学生自觉成为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使者。

(四)加强对华校教育资源的支持和服务,打好“侨”牌,促进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帮助解决或改善华文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网络不足;坚持“通用型”和“本土化”教材相结合,提供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中国新时代发展故事的华文教材;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开展华语教师培训或学历培养,解决华语师资难、教师断层问题,不断提升华文教育水平;建设面向东盟、面向华裔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和传承中华文化,使之发展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地。

(五)充分发挥孔子学院桥梁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孔子学院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和平台作用。在所在国家开展区域会议、研讨会、学术交流等形式,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知识普及工作,提供咨询服务,让所在国民众比较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二是加强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作用。通过在当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当地社区、华人华侨社团、民间机构进行文艺演出、宣传图片展,教材巡展,以及企业文化与沟通、中国概况等专题讲座,为当地民众及中国企业提供文化交流活动服务,让当地民众深层次了解中华文化和文明,促进民心沟通,文明互鉴。三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智库建设,组织更多专家、学者交流互访,“讲好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故事,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增加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使命,教育搭桥走东盟,增强互学互鉴软实力,在促进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原副主委、广西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