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绵阳灾区捐款落实的随访汇报(一)——爱心倾注灾区,生态旱厕造福人民

发布时间:2009-01-22 撰稿人:赵镜 翁永凯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大悲大喜的2008年还在人们的心底撞击着,2009年的春节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尽管是严冬,我们怀着热切的心情,携带华府赈灾捐助者、爱心志愿者和所有关注灾区人民的海外侨胞的殷切嘱托,踏上了去四川绵阳的路。
    2009年1月9日和10日,在四川绵阳市委和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和市总工会副主席贾智艳女士及爱心基金会在当地的志愿者许义斌律师一起,先后走访了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平武县古城镇和平武县城郊,考察评估爱心基金会与“广西九三学社”合作、由绵阳市总工会督建的生态旱厕项目。
    生态旱厕是1998年由中国国家爱国卫生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瑞典国际开发署合作引进并在中国成功应用的一种新型旱厕,具有卫生无臭、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粪便资源化、造价适宜等优点,不需要上下水的支持,这在灾区的重建中实属最佳选择。
    我们首先来到了受灾最重的北川县擂鼓镇,这里距绵阳市50多公里,距北川县城有10多公里。北川是此次受地震破坏最大、死伤最惨重的县,很多灾民的安置工作放在了擂鼓镇。这里的生态旱厕选址在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内,与全国总工会援建的板房相配套,共安排了13个蹲位,并配有太阳能吸热板及垃圾焚烧炉。我们过去一直听说粪尿分集生态卫生旱厕的种种优点,但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特向各位汇报介绍实地见闻。 
    首先,走进旱厕时,这里没有什么异味。我们看到的蹲式便器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的圆孔敞开,直径约3-5厘米,收集尿液,通过管道把基本无害且肥效较高的尿液分开直接利用;后部收集粪便的圆孔直径约10厘米,上面有一块塑料板覆盖,使用时用脚推移开可滑动的盖板,便后再推滑盖板合上后部即可。据附近的工人们反映,使用起来很方便卫生。风干处理后的粪便干燥无臭,可根据需要定期收集,是很好的有机肥和优良的土壤改良剂,实现生态上的良性循环。
    另一处生态旱厕选址在绵阳北部的平武县,包括县城及平武古城镇中心小学和镇卫生院。我们重点走访了古城镇中心小学。该小学现有学生700多人,幼儿园小朋友100多人,师生员工一起近1000人。学校共建有36个蹲位的生态旱厕。学校经过对学生的短暂培训,很好地使用和管理了这一听似复杂、实际简单的新型生态环保旱厕。当我们走进古城镇小学,看到的几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干净而毫无异味的厕所。这个干净卫生的厕所离我们想象的平常使用的厕所实在是相去甚远,而且完全是由学生们自己来打扫和管理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校还利用建立生态旱厕之机,在学校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生态环保教育。在学校的板房区内,生态环保宣传到处可见。校长何万春感慨地说:“生态旱厕真的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你们想一想,我们这么多学生,一天要节约多少水啊?!而且对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的的确确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该县环保局的王所长更是感慨万千。他说,平武县地形两边为山,中间是涪江,江边是农田。涪江为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而平武则在涪江的上游源头。生态旱厕对水源保护的意义和对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一目了然。
    这一次除了几处公共场所外,唯一的一个建在农户李少白家的旱厕引起了我们的更大兴趣。1月10日我们一行来到了居住在平武县涪江岸半山坡汇口村村民李少白的家。李先生的家在大地震中所幸无一伤亡,房屋经加固后,没有什么大的损害。但尤其让李先生自豪的是,他是当地唯一的一户使用先进生态旱厕的试点农家。去年9月在当地农业局和环保局的设计和帮助下,他不仅建立了绵阳市第一个农家生态旱厕,还将家中原有的沼气池与生态旱厕连接在一起,这样既增加了沼气的原料来源,又拥有了一个干净卫生的厕所。村民李少白一家非常喜欢这个生态旱厕。他说,这个厕所干净、卫生,没有一点臭味,夏天也不招苍蝇蚊子,真是好得很啊!的确,这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不仅造就了再生能源,还大大改善了农家的环境和卫生。陪同我们一同前往的平武县农业局的负责人说,如果生态旱厕能够在农村家庭加以推广,其意义无可估量。
    原先建在平武县城沿江两岸江堤板房的6个临时公用旱厕(24个蹲位),由于灾民陆续搬进了临时住宅,已经拆除。但它在大灾中使用的意义显而易见,如果当初不在此处进行灾民的排泄物管理,很容易造成江水的污染,进而导致种植的蔬菜、粮食的间接污染。当然,由于当时帐篷居住人员过于集中,使用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起来有难度,且使用频率过于高,在卫生管理上还是需要加强。交谈中,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说如果将来能推广生态旱厕,他们会更注意在培训和管理环节上加以改进。看来民众参与和自觉性十分重要,学校可以对师生提出要求,农家自己使用也十分爱护,但到了公共场合就要看大众的素质了。
    这次在北川县和平武县建立的80个蹲位的生态旱厕,造价共计12万元人民币,其资金来源于爱心基金会接受的海外华人的捐款。由于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目前尚结余5万多元人民币,将投入到今后灾区生态村的旱厕建设。可以告慰捐助人的是,虽然您们通过爱心基金会的捐助只是灾区重建中之沧海一粟,但其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尝试性实践和意义却非同一般。
    生态卫生旱厕虽然技术简单,却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对人类排泄物进行处理的观念及趋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性都能采用这种技术。而生态卫生厕所把集中处理变为就地处理,把先混合扩大污染后再去治理变为预防污染在前,把处理量减至最低限度,把人粪的排泄物当作废弃物看待转变为当作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正好克服了水冲厕系统的弊端。
    目前爱心基金会正在支持我们的合作方“广西九三学社”,以生态卫生旱厕申请一项人类环境与健康的国际专项基金。该基金的基本要求是能使贫困地区最大多数的人受益,并符合环境与健康的原则。入围的前20名将于1月24日公布,并在网上公开投票选出其中的5个项目分享1000万美金的基金。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个生态卫生旱厕项目能够通过竞争顺利入围前20名,届时若能胜出还将需要您的投票来支持力争进入决赛。正如我们在去年九月报道中提到的,“如果此次尝试成功,能促使政府高层形成政策导向,将生态卫生纳入灾区重建乃至新农村的建设则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