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为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社区委社会服务部部长林江赴四川援建生态卫生旱厕项目侧记

发布时间:2008-09-19 撰稿人: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强烈地震是建国以来发生的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逾8万人死亡,40万人受伤,1500万人无家可归,这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灾民要在临时安置点或过渡房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此众多的灾民在缺乏基础设施的安置点上聚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其中与灾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厕所是控制安置点疫病流行的关键所在。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利用自己在全球生态卫生领域的影响向国内有关机构和海外华人发出紧急呼吁,得到了中华环境基金会、美国爱心基金会的积极响应并提供资金,由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利用其在生态卫生领域的技术优势指导灾民修建生态卫生厕所。
    为此,九三学社广西区委社会服务部部长林江分别以中华环境基金会项目专家以及美国爱心基金会援助项目执行人的身份先后三次深入灾区指导修建生态旱厕,分别在彭州、大邑、平武、擂鼓等重灾区做了不同类型的公厕和家庭户厕逾100个蹲位。
    第一次到灾区是6月11—17日,当时是应中华环境基金会之邀,林江作为专家到灾区指导旱厕修建工作。第一站到彭州市小鱼洞镇中坝村,那儿属重灾区,看到已成废墟的村庄和幸存者脸上戚苦的神情,林江的心被揪得很痛很痛……那时候的灾区,余震不断,疫情防疫工作正处在关键时刻,但他无暇顾及这些,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尽已所能为灾区多做些事儿。那儿的灾民多住帐篷,少数自行搭建,安置点约200多户,500多人,厕所问题正如想像中的一样困难。由于是临时安置点,旱厕就地取材,建蹲位10个,基本满足了安置点灾民的使用。此次四川行,林江还到了大邑,那儿属中度受灾区,村民以各自原址安置为主。然而,由于该村震前多数农户并无厕所,因此,到了那儿后就为他们修建家庭户厕 ,结束了他们厕无定所的历史。
    第二次到灾区是6月23日至7月3日。这一次到灾区,林江首先去的地方是北川县的擂鼓镇,该镇距绵阳市50多公里,距北川县城仅6公里。通过考察当地环境条件后,林江决定把项目放在一木材加工企业内,该企业在救助北川县城逃出的灾民时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仍未恢复生产。项目和全国总工会援建的板房配合,即将其中一个67平方米的板房用来修建厕所,安排13个蹲位,同时含洗浴,男女分开。厕所为粪尿分集生态旱厕,配有太阳能吸热板及垃圾焚烧炉。此次赴川,林江到的第二个地方是平武县。该县距绵阳市170公里,沿途多处坍方。平武县城所在地地形狭长,可用平地十分有限,两边为山,之间为涪江,板房沿两岸江堤排列。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林江决定将厕所安放在每组板房的盥洗间内,分男女间隔。涪江为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平武则是涪江的源头,站在江堤,一边是涪江,另一边则是农田,生态旱厕对水源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一目了然。林江此行到的第三个地方是平武古城镇中心小学及镇卫生院。小学目前有700多学生,学校是新建板房过渡学校,卫生院也为板房结构,厕所同样建在板房内。
    第三次到四川灾区是8月21日至9月1日。这次主要是在厕所硬件完工后,林江再赴现场进行使用和管理的培训,开展健康教育等,并对项目进行评估。同时与地方及组织一起根据评估的结果考虑生态卫生在地震灾区的推广和在今后重建中如何发挥作用。
    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是一种新型旱厕,它克服了传统水冲式厕所在给人们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的弊端。生态卫生厕所把集中处理变为就地处理,具有节水、切断肠道传染病及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保护环境的优点,它把粪尿当作资源而不是废弃物进行处理并进行循环利用,实现了生态上的平衡。
    在四川所援建生态卫生旱厕,解决了项目点灾民的厕所使用问题,极大地改善了项目点灾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使用人群的普遍欢迎。项目的完成同时也协助海外同胞达成对灾区人民的真诚关爱和深厚情意,得到了美国爱心基金会的高度评价,他们将在第三次“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会议上介绍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在灾区援建生态卫生旱厕的经验,并在四家海外华文报纸上刊载相关文章。期待此次试点成功能促使政府高层形成政策导向,将生态卫生纳入灾区重建,让灾民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灾区的生态更加良好,灾区的山川更加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