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关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05-06 撰稿人:覃 卓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民以食为天。在国际市场大米紧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仍能保持粮食市场供应平稳,价格平稳,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关注粮食生产所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粮食安全问题毕竟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国家对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早在1994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曾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虽然该文措词比较尖锐,但确实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土地占用的增加,消费快速增长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我国的粮食供求矛盾将会变得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为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长远安全,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副主委林繁建议:

一、坚持科技兴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是根本、是关键。土地是有限的,因此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还是依靠农业的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兴农。据统计,在2004年—2007连续4年的粮食增产中,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为40%,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6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一是将应用研究同基础研究相结合,将高新技术同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在确保种粮面积的前提下不断在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提高品质方面下功夫、挖潜力;二是要大力推广先进科技,增长粮食的储藏时限,增强粮食丰欠年的良性调节能力,如利用辐射处理取代传统的防腐剂、杀虫剂,以避免在粮食储藏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国家应划拨一笔经费,专门组织人力物力攻克粮食储备技术难关,解决好粮食长期储存的保质保鲜问题,以增强国家粮库对粮食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调节力度。

二、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完善惠农政策。

各级政府应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来对待,采取多种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尤其要重视避免因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而抵消了惠农政策的好处的局面,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安全。继续加强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在落实惠农政策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种补贴的发放,不应该参照责任田承包的数量发放,而应该根据农民实际耕种田地的数量发放,并加大监督,避免出现农民领了补贴却把耕地丢荒的不良现象。此外,要适当拉开品质差价,促进优质粮食生产,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

 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粮食安全体系。

首先,要建立粮食安全的预警系统。搜集农业、粮食、财政、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粮食信息,以及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由国务院的经济研究中心或信息部门负责加以分析整理,建立一个信息完备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并由国家权威性部门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提高粮食抗灾减灾能力。其次,要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例如,就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而言,其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呈现严重的错位分布,而铁路运费的提高,则从粮食运输成本上加剧了主销区粮价高于主产区的现象。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市场和粮食物流体系的宏观调控,在粮食物流体系的保障、粮食市场体系的发达和协调、国家粮食储备的规模和布局、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运行效率等方面多下功夫。再次,国家要对农业用地结构进行调控,切实解决与处理好经济林用地与粮食生产用地之间的矛盾,对出现片面地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粮食生产、造成耕地面积大幅下降的情况,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

四、千方百计做好节粮工作,缓解供需矛盾。

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节粮工作。它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节粮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改善膳食结构,引导全民多食用非粮食物,以减少粮食的消费;二是要提倡节约粮食,努力克服人为的粮食浪费现象;三是加强饲料用粮管理,科学安排饲料用粮问题,大力发展兔、牛、羊、鹅和土鸭等草食动物,以减轻饲料用粮的沉重压力;四是严格控制我国粮食对外出口,确保我国粮食市场供给。

 

 

                                                     (2008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