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十一五”时期,广西经济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从整体来说主要是政府连年持续的实施重大项目的结果,经济增长、产业规模扩大依靠的是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等外部因素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以资源型、初加工为主,以创新、技术、品牌等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产品少、品牌产品质量不高、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偏弱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实施区域品牌战略,能够加快广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广西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广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广西进一步快速发展。
一、广西区域性品牌发展现状
1.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众多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及著名地方特产,还拥有丰富的奇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独特的少数名族的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但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善,较突出的一个特色是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极端缺乏,至今依然以资源初加工、原材料生产为主,深加工、精细加工少,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环节,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低。
广西不少产品的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或者前茅,如蚕茧、木薯、甘蔗、木材等产量排全国首位,优质稻、香蕉、柑桔、龙眼、芒果、荔枝、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排全国前列,但能享誉全国的品牌寥寥可数。
2.工业基础渐强但产品数少
“十一五” 期末,广西工业化率由1.39提高到2.4,进入中期阶段。2010年,广西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3800亿元,工业对经济进展的贡献率超过50%,一大批名优工业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推动,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中间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能够创立新品牌的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相当缺乏。以汽车产业为例,广西拥有近450家汽车相关企业,年产汽车100多万台,产品遍布大半个中国,但除了10多家整车企业及少数部件生产企业外,其它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为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配件企业。此外,能享誉全国的产品寥寥可数且大部分名牌产品雷同,如2006年、2007年广西获得的13个中国名牌产品中仅蔗糖产品就占了10个。
3.商标意识增强但品牌量少
2001年,广西成立了由自治区分管领导任委员会主任的广西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全区14个地级市均设立了名牌战略推进机构。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广西建设并发展了“柳工”、“柳州网山白糖”、“柳城蜜桔”、“百色芒果”一批较具竞争优势的区域名牌产品。至2010年末,广西已经拥有71件国际注册商标、18件中国驰名商标、331件广西著名商标。
然而,广西有效注册商标35775件,仅占全国3927116件的0.9%,全国排名26位;广西拥有18件驰名商标,占全国2195件的0.8%,全国排名23位;拥有地理标志22件,占全国1004件的2%,全国排名18位;拥有著名商标331件,占全国30275(港澳台未统计)的1%,全国(港澳台除外)排名27位。
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指数是82.57,而广西制造业的质量竞争指数是79.18,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排名23,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由此看出,广西的品牌知名度低、品牌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品牌实力在全国排名相当靠后。
二、广西实施区域性品牌战略的对策
1.制订区域品牌发展战略
建议广西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尽快组织、邀请各方专业人才,制订完善广西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广西区域品牌的定位、名称、标志;提出广西区域品牌发展任务和阶段性目标,明确广西各行业、各领域品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广西的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及产品附加值,实现由资源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终端产品制造的转变。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有梯次、循序渐进地加强品牌建设,实现由“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变,以品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快广西经济发展。
3.推进产业升级
建议自治区工信委产业办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本,加快整合产业资源,全面掌握各企业的技术、产品、生产力等情况,淘汰低生产率、高消耗的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并购重组,加快企业做大;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引进、推动新进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做强;引导本地区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实施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项目,加快企业向深加工、精细加工发展;引进国内外终端产品制造商,带动广西产业深加工、精细加工的发展。
自治区科技厅、行业协会应加强与国内外大中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和沟通,将他们相关产业的先进科研技术成果、新产品引入广西,提升广西在产业链上中后端的技术水平,丰富广西中高端产品。引导本地企业与国内外产业重点企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引进,加快提升企业精深加工技术。
4.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区域性品牌的区域特性表明其不是某个企业的品牌,是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品牌。因此,加强引导优势产业的企业捆绑在一起,统一品牌名称并注册成为区域性品牌商标,而企业将自有的品牌名称作为区域品牌的二级品牌继续使用,如柳州市农业局联合市茶业协会组织柳州市19家茶叶企业联合注册的“柳韵春晓”商标,共同创建茶业公共品牌,19家茶叶企业共同使用同一品牌。通过集体注册商标,明确商标的所有者,促进相关企业成为紧密的结合体,共同发展。
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职能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强实施品牌战略,组织企业联合申请注册商标,创建广西名牌商标及中国驰名商标;引导及集合产业企业共创区域性品牌。根据多年来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关于商标广告的费用是“近3年的广告宣传费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 我国浙江、广东等地区对每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100-200万元不等,建议自治区政府给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0-100万元、给予获得广西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15万元,以调动企业创建区域品牌的积极性。
5.回收与再利用已流失的品牌
广西大量流失的品牌中,绝大部分品牌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创造的,其所有权属于政府相关部门。广西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应充分利用流失的品牌。区国资委、知识产权局、文化局、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应联合组成专案小组,对广西近几十年的品牌进行排查统计分类、分析,尽量回收那些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品牌效应明显的品牌,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将最具代表的品牌作为区域性主品牌,其它作为区域性从品牌,与行业企业联系沟通,授权企业使用这些品牌。最后,利用财政专项品牌发展资金、市国有资金帮助或扶持被授权企业迅速生产、发展壮大,使这些品牌尽快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最后将之发展成为区域品牌。
6.加强广西品牌宣传
政府部门应联合产业企业,综合应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现代媒体加强区域品牌内涵、区域品牌的发展趋势、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提升全社会发展区域性品牌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和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区域性品牌发展,营造一个有利于广西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外广告宣传。广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广西及广西品牌的对外宣传,提高外界对广西及广西品牌的认知度。利用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持续加强广西的宣传。引导品牌企业加强广告投入,在产品的目标市场加强广告宣传。
加强会展宣传。广西各产业的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广西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相关的商品交易博览会、产品展示会,并组织举办专题论坛,行业产品交易洽谈会等,广泛邀请国内外相关企业参与会议会展,通过各种会展加强广西品牌选产,提升广西品牌知名度。
7.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引导产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广西区域性品牌文化内涵的体现、建设和发展。广西文化厅、博物馆等文化部门可组织专项研究小组深度挖掘广西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古迹、工业文明等文化精髓,并将之与广西相关产业融合,赋予产业品牌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表达广西区域文化特性和内涵,塑造特有的区域性品牌文化,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区域品牌形象。
8.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加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公信力较强的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广西中介结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建立信息集散中心、提升商标、专利等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完善和创新品牌建设理论和服务体系,鼓励和吸引国际著名品牌咨询服务机构到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引导中介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快建立综合服务体系,为区域性品牌及国家区域性品牌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