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桂林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三山两洞粗放旅游到外事接待,从山水观光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抗战文化到“印象刘三姐”的文化体验,走过了一条创新发展的不凡历程。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需求变化、竞争加剧、技术革新等种种要素的叠加,桂林旅游在烽烟四起的竞争格局中一度下滑。2009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桂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这一座山水旅游城市,又被推向了中国旅游综合改革的风口浪尖之上。桂林旅游在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下,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端口,如何开创一个新的旅游时代?在这里将重点从“数字旅游”着眼,探讨桂林如何乘国家综合改革之长风,扬“数字旅游”之云帆,迎接桂林旅游的新时代。
一、“数字旅游”与“智能化”旅游
“数字旅游”就是运用网络基础平台,充分利用视频、360度全景、vr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综合旅游信息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服务;通过门禁系统、GPS车辆定位调度、景区视频监控系统等,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监管和公众服务。
智能化,是通过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手段,面向某一对象进行系统化处理的过程。在为游客提供视频咨询服务、视频资讯自助点播服务、历史文化视频资讯服务外,同时对景区、酒店、购物企业等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搭建数字营销”、“手机随身游”、“旅游电子商务”、“桂林一卡通”等平台,以此为游客提供更加及时周到的服务。
二、桂林“数字旅游”建设的必要性
桂林是中国的一扇美丽窗口,是中国旅游的晴雨表、开放的排头兵、改革的试验田,发展的领头羊。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旨在以旅游业为龙头,推进相关产业的结构优化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的升级转型、服务素质的提升;以旅游为抓手,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让游客在桂林方便的旅游,让市民在桂林有舒适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突破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以旅游信息化为基础,以旅游数字化平台,以旅游智能化为方向,通过“数字旅游”的全面建设与推广,“智能化”旅游的尝试与试验,使桂林成为国民的桂林、游客的桂林,中国真正开放的旅游城市,这是桂林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突破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桂林“数字旅游”建设的关键
(一)资源是基础
当前,桂林具有旅游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坚实基础。2000年,国家确定桂林市为全国信息化发展试点城市之一;200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桂林市为“金旅工程”试点城市;2004年启动建设《桂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2006年启动建设《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009年着手申报《现代服务业产业化桂林旅游发展示范工程》,启动编制《桂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前,对于桂林而言,缺少的不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而是怎么把这些资源与技术进行整合与应用,助推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政策是保障
政策是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其建设必将后劲乏力。因此,凭借综合旅游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以建设“数字化旅游”,“智能化旅游”示范城为抓手,使“数字旅游”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申请国家科技部、旅游局、财政部的政策支撑,这是桂林“数字旅游”“人工智能旅游”示范区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技术是关键
技术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桂林旅游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旅游信息化,大部分旅行社、酒店基本配备有电脑与上网设施,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绝大多数
四、桂林“数字旅游”建设的方向
(一)数字化,中国“旅游信息城市”之样板
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机遇,把“数字旅游”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加大政府投资与主导力度,完善桂林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桂林信息咨询服务范围,建立商业旅游信息服务网站、桂林旅游数字中心、桂林旅游电子政府服务系统、桂林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桂林国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等,以资源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数字旅游”为突破,打造桂林为中国“旅游信息化”的样板城市。
(二)现代化,中国“智能旅游城市”之典范
以智能化旅游为发展方向,突破传统模式,寻求长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对客户偏好人知、客户电话转呼、信息咨询中心建设为游客提高便利的跟踪服务,通过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建设智能化的酒店;在景区引进电子导游器,与卫星定位系统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讲解、引路、预告、提示等服务,建设智能化景区;依托全自动电子收费ETC、车载单元OBU、路侧控制单元RSU、数据处理单元PDU等技术背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以公路交通为主要领域,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建设智能化的交通。通过智能化景区、酒店、企业、交通等综合性立体化产品体系构建,建设桂林为中国“智能化旅游”之典范。
(三)人性化,国际化旅游城市之楷模
加大桂林旅游导览系统电子触摸屏的网络化布置,使游客在桂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掌握充分的旅游信息,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游览;加大对来桂林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要素环节的附加值,并将这些环节整合起来,增强各个消费要素之间在时空、主题、体验等方面的联系和配合,扩展游客的旅游享受;通过提供人性化、精致化、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使每一个游客在桂林都能方便自由的旅游,满足游客的各种心理、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桂林为中国国际旅游的城市。
五、桂林“数字旅游”发展的差距
(一)在建设上,缺乏执行力
在数字化旅游建设的过程,桂林起步较早,2001被确定为 “金旅工程”试点城市,2005年便专门制定了桂林旅游信息化专项规划,从某些程度而言,桂林旅游发展的理念是超前的。但是其旅游的执行力存在严重不足,其对信息化建设只停留在文件与会议上,口气较大,力气较小,提倡较多,投资较少,至目前为至,桂林国际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尚未建立,而杭州、大连其国际旅游目的地系统、国际化市场营销推广方案已对入境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手段上,缺乏整合力
桂林旅游信息化已有很好的基础,景区、饭店、宾馆、旅行社几乎均有自己的网站,但各种网站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信息互动与统一资源组合,缺乏统一的数字交流中心与信息交互平台,这样,基本上还是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其次是旅游信息化发展遵循“短板理论”,任何一个部分,一个地区的信息节点的缺少与短板,均会限制其信息整合的强大功能发挥。当前,桂林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处在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桂林市、各县、镇、景区的纵向网络链接,以及各个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的横向网络还没有形成,旅游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
(三)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力
桂林旅游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与其发展的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政府主导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智力支持缺失、信息人才匮乏,集团企业创新能力乏力,致使桂林的旅游信息化的创新力与国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相差悬殊。
六、桂林“数字旅游”的发展建议
政府和民众是旅游城市建设的基础,游客是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尊重来访的游客,使游客在桂林感到方便舒适,才能更好的促进旅游的建设,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对于桂林而言,旅游业是桂林的“生命产业”,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因此,以加快桂林旅游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契机,以旅惠民、以旅富民、全力关注民生、关注游客,统筹兼顾政府与民生,居民与游客,城市与社区,真正构建城市与山水和谐,市民与游客和谐的国际旅游名城。
(一)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度
在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旅游、商务、交通等多个部门参与的旅游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把旅游信息化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政府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支持,全力推进;建设统一的旅游门户网站,以信息化手段整合桂林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政民互动功能,强化旅游便民功能,提供网上预定服务;以子网站为支撑,建设桂林旅游网站集群,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实现桂林旅游的“二次创业”。
(二)加大对旅游信息化推进的执行力度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有关旅游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的专项规划;划拨财政预算用于旅游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及研发的力度;完善旅游信息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多渠道地争取资金,全面突破以实现桂林旅游的“二次革命”。
(三)加大对旅游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力度
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实时咨询,搭建通讯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融合”的网络平台,实现桂林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桂林旅游业的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搭建基于桂林市区域旅游特定的旅游行业营销、交易、服务的平台,整合设计桂林旅游产品,对接世界各地旅游平台,直面全球旅行商及海内外游客,实现随时随地的目的地宣传和营销、电子交易、游客全程服务、行业管理和市场监控,为游客提供快乐无忧的信息服务;搭建面向公众、服务公众,体现社会公益性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
(四)加大对旅游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力度
建议桂林市政府加大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制定奖励企业、组织、个人、民间创新的措施与办法,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使桂林市成为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高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桂林旅游的全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