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吴阶平:国家领导人、普通群众我都治

发布时间:2008-04-02 撰稿人:余玮 信息来源:北京科技报 【字体:


    他由于精湛的手术技术,在美国留学时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他有过许多职务和称呼,然而他最喜欢叫他的是“吴大夫”或“吴医生”;说到兴头上,他会孩子般地开心大笑;谈到心酸事,却是声音哽咽。这位老人,就是吴阶平院士。
    他说:“我现在还是医生,找我看病的人还是很多,治病毕竟是我的职业。”可以说,吴阶平所有的“传奇”都被医生这一职业所涵盖。


医生世家走出“三只手”名医
    吴阶平出生在人文荟萃的“齐梁故里”——江苏常州城的一个殷实之家。父亲吴敬仪为人正直,开明贤达,他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才能和进取心,给吴阶平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吴阶平从小就爱动脑子,事事留心,名堂多得很,但他也出奇的淘气,曾独辟蹊径出“怪”招——骑在自行车上踢足球。可惜没得意多大工夫,就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伤了右臂,造成肱骨骨折脱臼,至今右肘弯曲还受影响。
    如果从16岁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交给了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他很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当然,这应该说是我父亲的决定。”
    在当时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对子女今后从业做出要求,第一不要从政,第二不要从商。要学就学科学技术,而且必须学医。于是,吴门三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成为当今国内罕见的名医世家。
    当初吴阶平刚进北平协和医学院时,并没有显示出一代名医的征兆。相反,他直到读完二年级他仍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始终是个中等分数的学生,还常常找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去戏弄死读书的同学。当上了本科三年级时,他突然意识到,再过一年就要做实习医生。而自己还完全没有做医生的本领,如何谈得上做好医生呢?于是,吴阶平产生了学本领的强烈愿望,很快成为优秀生之一。
    1947年,吴阶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师从现代肿瘤内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勤奋的中国学生,有时看见吴阶平干脆利落地做实验、做手术,感慨地说:“你有几只手啊!”
由于手术技术不一般,吴阶平在美国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不过吴阶平觉得自己技术特别好,不是因为手“多”了,而是由于自己的手比一般人的小些,特别适合做外科医生,他开玩笑说:“开个小口就进去了。”


行医中南海的传奇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吴阶平为许多国家领导人看过病。这给他的生活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曾先后做过江青、康生、林彪等人的保健医生。这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凭着冷静的头脑和机敏的反应能力,吴阶平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的难关。
    晚年吴阶平回忆说:“那个时候为他们做保健工作非常难,其中最难的是两个人——江青与康生。”那时候,吴阶平只有面对现实,见机行事。
    在吴阶平的书房里,记者发现他在一个记事本上用英文字母记录着的特殊岁月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他告诉记者:“ckl代表周恩来,cc代表江青,k代表康生。”
    当他负责江青的保健工作后,感到自己的工作岌岌可危。他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不回来,你就等,耐心等我回来,千万千万不要去找谁闹。闹,于事无补,只有坏事。”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971年9月的一天,中南海门诊部突然接到通知,说江青“中毒”了。按照江青的命令,中南海门诊部顿时把所有的药都封存起来,关于江青的所有病历都抱来让她逐条审查,吴阶平等人也被关了起来,由江青的警卫员看守着。直到晚上9点钟,有人喊道:“把吴阶平带到17号楼。”大家都为吴阶平捏了一把汗。
    来到17号楼会议室,吴阶平一眼看到周总理坐在那里,心里踏实了许多。听了周总理的提问,吴阶平回答说,我作为医生,现在没有发现中毒的迹象。周恩来巧妙地将话题一转,一下把江青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她听得津津乐道,把“中毒”的事忘掉了。到晚上11点,周恩来好像随口插了一句:“吴大夫,你休息去吧。”在周恩来的保护下,吴阶平就这样被“解放”了。
    作为曾经负责总理医疗工作的医疗组组长,只要一提起周总理,吴阶平就会流露出非同一般的深情。他还记得,追悼会后,邓颖超大姐把总理的亲属和医疗组全体成员找到一起,讲了一番异常恳切的话,特别对医疗组的专家们说:“你们该做的都做到了,我感谢你们!总理也感谢你们!”
    但是,没能治好总理的病,吴阶平和其他专家们一样,始终觉得抱憾终生。谈及此事,他的眼里溢出了泪水,手似乎也在剧烈地抖动着,思绪仿佛回到了1976年那个寒冷的晚上。
“国宝”的幸福生活
    吴阶平给人的印象是很喜欢微笑。年近九十的人了,你偶尔却可以在他的眼神里面,捕捉到顽皮孩童的淘气和纯真。
    吴阶平与前妻赵君恺共同生活了45年,相互支持、敬重,直到1978年赵君恺因严重心肌梗死引起突发性心脏破裂去世。当年,在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时,16岁的吴阶平居然已经结婚,这成为校园一大新闻。可这照样不耽误别的女生对吴阶平表示好感,只不过吴阶平有他自己应对的招数:“……也有个别女生对我表示好感。后来弄得我没办法。她叫我小吴,表示亲近之意。她姓孙,我就很认真地叫她老孙。女孩子哪能听人叫自己老孙,自然就躲开了。”说这话的时候,吴阶平十分得意地哈哈大笑。
    1983年12月,吴阶平与现在的夫人高睿结婚。周总理逝世后,每当春暖花开时节,邓颖超总要邀吴阶平一家到西华厅赏花叙旧。一次,邓大姐深情地对高睿说:“吴大夫为党为人民做出了特殊贡献,他是咱们的国宝,你可得好好照顾他,不然我要批评你呀!”
    作为“国宝”夫人,高睿深感任务重大,想方设法为吴阶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她每天清早催促吴阶平下楼到院子里转上十几分钟,舒展一下胳膊腿,呼吸点新鲜空气。吴老很听夫人的话,生活非常有规律,会自觉做做操,散散步。
    其实,吴老以前的业余爱好特别多,早在协和念书时,吴阶平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桥牌就玩得一般的同学难以匹敌。他的桥牌水平也属上乘,还编写了“桥牌入门”之类的手册指导不会打牌的同学。他还喜欢京剧,吹拉弹唱都似模似样。
     可惜,事业有成的吴阶平太忙,很多爱好都不得不扔下。他便把对体育的爱好转化为对体育节目的爱好,收听每天早晨的体育新闻节目,是他必做的“功课”。他说:“我特别喜欢看体育比赛节目。体育节目竞争性强,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尽管很忙,他总是要抽出时间进行重要的个人交往。吴阶平四兄弟均为著名医生,不但学术成就上并驾齐驱,而且感情极为深厚。他和长兄吴瑞萍的亲密关系不同一般。哥俩从小就格外亲,兄爱弟,弟敬兄,吴阶平有什么事都告诉大哥,常去大哥家拜望。早些年,吴瑞萍跌了一跤,住院疗养,万事缠身的吴阶平每天抽空去探视问安,有时一天跑两趟,还嘱咐夫人高睿做好吃的送去。对他来说,亲情、友情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慰藉。


最自豪的头衔永远是“医生”
    吴阶平这一生,在医学科学界担任过的头衔有多少,他自己也未曾数过。头衔虽多,但他最喜欢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正如他从医之初的志愿一样。如今,吴阶平不顾老之已至,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个单元,始终在忙。他始终牢记自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生,上自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无论是哪种身份的患者,他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十分重视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的病人的求医信,每信必亲笔做答,而且当日事当日毕,决不过夜。
    很少人知道他曾动过大小手术6次,住院治病先后达12次。身上的手术刀疤加起来,足有两尺长。正因为如此,他深刻体会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心情。他认为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临床工作要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基础;而且还要有服务的艺术,医生要善于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家属的合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忙,被吴阶平视为十分正常的现象。有人请他谈养生之道,他总是特别推崇这个“忙”字。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动,非常重要,有两个方面——躯体要动,脑子要动,尤其是后者,人老了脑子更不能停下,忙本身就可以帮助人们加强脑力活动。
    忙中快乐着,快乐中忙碌,87岁的吴阶平院士,依然在用他的妙手,换回病人们的春天。

人物档案
    吴阶平: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和中国性教育的开创者。1917年1月出生。历任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出任过中央领导保健小组组长等。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