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文澜艺苑

游阿尔卑斯山记

发布时间:2013-12-02 撰稿人:毛毓松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字体:

  阿尔卑斯山旅游,是我们心中早有的梦想。夏日来临,我与老伴到英国探亲旅游,事先在国内办好了去欧州旅游的签证。6月底,我们参加了由当地组织的欧州7国10日游。在英国工作的儿子陪着我们去。
  阿尔卑斯山这个名字,在我读中学时就听说过了,它是欧州的主要山脉,穿越法国、意大利、瑞士诸国,雄伟高大,绵延2000多里,有许多雪峰、冰川与冰碛湖。阿尔卑斯山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多瑙河、莱茵河等大河都发源于此。我们这次要去游览的是位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铁力士峰景区。
  7月3日上午,天色灰蒙,下着小雨,我们坐船游览了瑞士著名景点琉森湖,心里不免嘀咕起来:不知下午到达阿尔卑斯山的天气如何。十分幸运,下午3时许,当我们的大巴车开到阿尔卑斯山麓时,天放晴了,我们的心情也格外好了。那山坡上林木苍翠、鸟声悦耳。山沟里传来淙淙的溪流声,好象弹奏出旋律悠扬轻快的进行曲,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由于山势高峻,我们要通过三道缆车才能达到阿尔卑斯山山顶,前两道是普通缆车,每车6人,后一道是世界首创的大型旋转吊车,载客80人。我们站在旋转吊车里观看四周景色时,显得很惬意。但出了吊车,我们立即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是一个海拔4300米高的阿尔卑斯山铁力士峰景区,只觉得寒气袭人,我们赶快穿上外衣。
  接着,我们来到一个宽敞的山顶观景平台,放眼望去,远近大小山峰皆是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山顶的白雪与天上的白云已分不清了。但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强烈的白光投射过来,刺痛人的眼球。我们赶快戴上墨镜,取出相机,对着无限风光的高山雪景按下一个个快门。老伴的橘红色外衣,映衬着白皑皑的雪景,妩媚极了。而相机里看到老伴红妆白雪的亮丽景象,让阿尔卑斯山的雪景也变得更有风韵了。
  不论远看近观,阿尔卑斯山象立轴于天地间的巨幅画屏,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由于阿尔卑斯山特殊的地质构造,冰川时期留下来的遗迹,历历在目。沟壑纵横,波状曲折,悬崖峭壁,深不见底。祼露的巨石岩层多为褶皱状,极似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画山石的皴法。如果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到这里写生,一定会惊叹不已。
  雪崩,是阿尔卑斯山奇特而又壮观的景象,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位画家笔下的阿尔卑斯山的雪崩景象,那就是法国著名画家菲利普·卢泰尔堡创作的风景油画《阿尔卑斯山的雪崩》。画家以严谨写实手法,描绘出阿尔卑斯山雪崩的壮观奇异景象,表现出雪崩时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巨大威力。此画现藏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
  在观景平台的出口处有一大片厚厚的雪地,有几个小青年在捏着雪球玩耍。再往前十几步远就可看到一条横架于两座悬崖之间约30米长的铁索桥。尽管桥两边设有半身高的铁丝护栏,但一走上桥去,就会左右晃动,心生畏惧。当我走近桥头时,看到一个外国女孩,走出几步便蹲下身子,惊叫起来。我虽已白发苍苍,自觉得身体尚健,没有恐高症,便跟儿子说要过桥看看。儿子走在前面,我跟着走了过去,一步步走到桥中间,大有凭虚凌空、飘飘欲仙之感。举目四望,千奇百怪的山峰与纵横交叉的沟壑,把我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此时,我勇气倍增,毫无恐惧之感。我一手扶栏,一手指天,好像是说:天下绝境,不可错过。此时,儿子用手机给我拍下一张照片。于是,我胆子更大,脚踩铁索,双手向外伸展,似乎要拥抱阿尔卑斯山,儿子又为我拍下一张照片,让惊险与胆量留存在这瞬间的记忆里。
  在山顶观景台往右手边望去,在铁力士峰下有一座颇似中国弥勒佛的石像景观,名为铁力士山大佛。佛像座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身披黑色袈裟,身子端立,目光平视,双腿作盘坐状,左臂略带弯曲,右手若有所指。平静而又庄严。每当阳光穿透云层雪雾投射在石像上时,却似佛光照耀,弥勒显身。
  这尊大佛是中国体操鞍马世界冠军李东华先生在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登山时发现的。故在观景台扶栏边牌子上挂有李东华先生的人像照片及有关文字记载。这给阿尔卑斯山铁力士峰增添了游兴,也给来这里观光的游客带来了好兆头。我作为中国游客,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凭借想象力,可以想象出人与物跟大自然某一景物相似而加以命名的东西,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事,在风景名胜区更为常见。如桂林标志性景点象鼻山,即以其山形颇似大象卧于江中、以鼻子吸水的想象来加以命名的。至于游览漓江时所见九马画山、书童山,那更是要通过想象力才能找出其相似的特征来。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游客眼里,也可以有一千个阿尔卑斯山。在我眼里,那尊铁力士山大佛,仿佛是我参观巴黎圣母院时所看到的慈祥可敬的圣母形象。因为这都是凭借想象,无须证实。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阿尔卑斯山游记》中常常拿他熟悉的事物来形象地比喻阿尔卑斯山。文中说:“佩勒兰和沙而莫滋两座山峰出现在同一平面上,它们的形状象中世纪壮丽的大教堂,布满了塔楼、小塔楼、提灯、塔尖、尖顶、钟楼、小钟楼。其中,佩勒兰冰川蜿蜒起伏,如同山峰尖顶上有卷卷白发。”在雨果的游记中,还把他看到的阿尔卑斯山的奇山异谷比作教堂、神庙、舞台、坟墓,并且说:“可以给我用作诗人神奇的表述”。实际上这都是作家雨果对阿尔卑斯山的神奇想象。
  雨果《阿尔卑斯山游记》有几处提到勃朗峰。此峰位于法国与意大利两国交界处,高达4807米,是阿尔卑斯山最高的山峰。7月4日我们的大巴车从瑞士开往意大利的途中,车窗两边所见皆是阿尔卑斯山山脉。崇山峻岭,层出不穷;山势连绵,起伏不断。山上云雾缭绕,白雪皑皑。“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景象时有出现。导游告诉我们,1800年拿破仑进兵意大利时,曾翻越此山与奥地利军队作战,拿破仑当年的英雄气势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 阿尔卑斯山也因此变得更加崇高壮美。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肖像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以充满激情的画笔展现了年轻拿破仑翻越大山时的英雄气势和史诗般的远征奇迹。此画现藏于巴黎罗浮宫。
  车子在快进入11公里长的隧道口(出了隧道便是意大利)时停了下来。因为从车道右边望去,正面对那高耸云天的勃朗峰。落车时天还在下雨,忽然间,黑云散去,阳光露面,彩霞闪烁,天空呈现另一样的蓝色。远近群山,由深碧而浅蓝,显得特别明净。
  白雪覆顶、云雾缭绕的勃朗峰变得更美丽了。15分钟的停车拍照,让游客们大饱眼福,大为赞赏。此时,诗兴袭来,一首七绝句脱口而出,作为我这篇游记对阿尔卑斯山的最后吟唱:
  雪峰顶上白云边,
  飘渺虚无似有仙。
  雨后斜阳无限景,
  此行果是乐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