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文澜艺苑

非凡十年主题征文|车票记忆

发布时间:2022-04-22 撰稿人:栗荣臻 信息来源:本站 【字体:

春运,一直是铁路交通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藏着的是在外的游子对家的向往。而火车票,就是和春运“绑定”着的,逃不开的记忆。

我在2011年的秋天考入江西赣州的一所高校,在父母的带领下,我踏入了大学校园。去程的路途非常轻松,因为事事有父母打理,我只需跟着就好。

然而等到寒假回家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春运出行的不易。彼时江西赣州到广西北海没有直达的列车,需要先乘坐火车去广州,然后再乘坐汽车回到北海。或者先乘车去南昌,然后再从南昌转南宁,由南宁回到北海。路途曲折还是小事,车票才是回家路上需要通过的第一个关卡。

2012年,铁路部门首次全面推进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电子支付票等新的售票方式,但由于学校大一新生不允许携带笔记本,且学校的网速欠佳,12306网站也时常崩溃,因此可选的购票方式只有两种,要么自己打电话抢,要么出高价让代售点帮忙抢。因此“自食其力且无中间商赚差价”的电话购票方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方式。电话订票时,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码、乘车日期、起始站点、终点站、列车时间等信息,取票时还要带着身份证原件或者复印件、学生证、学生优惠识卡识别器等,去车站售票窗口或铁路客票代售点办理取票业务。为什么要取票,因为那时候没有火车票是不能上车的。

所以每到临近放假,95105105是最热门的号码,早上7:00、中午12:00、下午15:00是我们寝室最紧张的时段,因为这是传说中的放票时间。在整个学校“我要回家”的氛围影响下,能够抢到票仿佛成为一种殊荣,即使抢到的是一张站票。

买到票以后,第二关是换票。112和117是刻在记忆深处的两路公交车,如果117路是通往市区的繁华,那么112路则是吹响回家道路的号角。为了避免火车站的拥挤,我提前乘坐117去火车票代售点换了那张珍贵的粉色车票。在乘车的当天,心怀对回家的向往,再勇敢地挤上严严实实的112路。

粉红色的回忆.jpg

图1“粉红色的回忆”

乘车的时刻终于来临了。为了不错过火车,我提前了两个小时来到火车站。在站台闸门开启前,人们扛着行李摆好姿势,就等“裁判”吹响吃法的号角,这么争先恐后,其实只是为了抢行李位置。好在我随身只有一只行李箱,寻思着没座位就正好坐在箱子上。但是,年轻的我显然低估了春运的场面,车内红烧牛肉方便面的气息,孩子的哭闹声,嘈杂的聊天声,最糟糕的是仿佛发酵的鱼罐头一样的人山人海让人头晕目眩。拥挤的人群连吆喝着“啤酒饮料八宝粥”的乘务员都选择了隐身。车厢内行李箱只能竖着放,但是行李箱上面是密码锁和把手,坐上去极其膈屁股。深夜时分,呼噜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昔日的绿皮火车车厢.jpg

图2 昔日的绿皮火车车厢

在历经7个小时的“煎熬”以后,我拖着发胀发酸的两条腿,踏上了广州的土地。然而我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迎接我的还有接近8个小时的汽车车程。那时候多么盼望这漫长而煎熬的旅程可以变得轻松愉快啊!

中共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交通方式的巨大变革。当时光的年轮转动至2020年,广州开通了直达北海的动车。2021年,赣州开通了直达广州的高铁,如若此时再重复一遍这趟旅程,路途时长已大大地缩短了。

工作以后,我也时常需要出差,如今,现金支付变成了移动支付,粉色车票变成了身份证,车厢内是柔软适中的座椅和敞亮的过道,电话抢票已经成为历史,12306APP的流畅丝滑成为了广大旅客朋友的购票首选。

回头看看铁路运输飞速发展的十年吧!2012年,12306订票网站上线;2014年,12306手机订票客户端首次加入春运大军;2016年,中国高铁动车组发送旅客突破50亿人次;2017年,中国南车研制的设计时速为500公里的CIT型试验列车在试验时跑出了60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法国高速列车TGV创造的574.8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2018年中国高铁营业历程达2.99万公里,超世界总数三分之二;201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万公里,其中高铁3.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52.3公里/万平方公里。2021、2022,中国铁路运输的成绩还在不断刷新。

铁路客运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以超一流的“中国速度”引领着先进高铁技术体系的发展,“坐高铁看中国”不再是梦想,带着亿万中国人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值得一提的是,在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也没有忘记等等他的人民。贵阳到玉屏的慢火车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经”,吉林通化到辽宁丹东的慢火车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梦使者。这些“高速时代”下的慢火车仿佛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些慢火车承载着一家一户、一村一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为群众干实事、解民忧、为人民服务的现实诠释,是人民至上的温情和关怀。

(作者:栗荣臻,九三学社北海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