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金秋十月,不期然的台风裹挟着强降雨突袭北海,来自八桂大地的九三学社青年朋友们迎风冒雨而来,换乘、步行、趟水,在台风中热心互助,只为赶赴一年一度的相约——2023年九三学社广西青年论坛暨全区新社员培训班。
谈到青年,你会想到什么?你认为当代青年有什么样的特点?10月20日,围绕青年论坛分组讨论环节议题,100多名青年社员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已然结束,但这个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心间,很多青年在讨论现场的发言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何湘宁说,她从毕业起一直从事基层工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作忙、职权小、责任重、收入低,往往还要直面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但就在他们想“躺平”的一瞬间,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是什么让他们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时义无反顾冲在最前头?是理想与信念、光荣与梦想,更是社组织的关怀与鼓励。2022年,何湘宁向社组织提交的社情民意信息“建议降低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起付线”获得采纳,她在欣喜之余,更提振了工作热情,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能够切实帮助人民群众,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基层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等激励和管理监督措施非常必要,同时还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回应诉求,育好、选好、管好、用好基层年轻干部,让其更好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力量。
基层群众艺术馆的王黎禅说,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让她逐渐失去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感到孤独与迷茫,于是,她主动向单位提出申请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到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去感受基层、接触群众。在她看来,脱离了群众的艺术就不是艺术了,那些本土的、接地气的基层生活,才是艺术最丰富的来源,最鲜活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是我们众多九三学社青年社员的缩影。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提升自我、踌躇前行,寻找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青年,是开放的、自信的、充满活力的;青年,是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目标高远的;青年,也是孤独的、迷茫的、焦虑的。
针对当前的青年特点,九三学社青年工作委员会该如何做好青年工作、开展青年活动?我认为,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青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可以从新媒体行业的青年人群入手。这群青年人在廉思的《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谱系》一文中称为“杠杆性群体”,即人数虽少但发声能力强,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意识形态能力。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在网络技术“平权”的过程中,传播门槛不断降低,新媒体从业青年和新文艺从业青年由于本身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是与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人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具有集散思想文化信息的软实力和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强能力,是影响大众价值观念的“路由器”和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扩音器”。管理和使用好这群青年人,对社组织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管理与使用好原有的新媒体从业青年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新的宣传方式。包括鼓励青年社员开设新媒体账号,分享各自领域中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看法与研究成果;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讲座活动,如组织“高校宣讲团”,将九三学社各行业专家组成高校讲师团到各大高校宣讲科学知识、医学养生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在提升青年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榜样的力量。如积极开展优秀社员评选活动,为青年树立模范标杆,并制作相关的推介宣传音视频,通过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激励青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开展“轮值组织活动计划”,通过轮值担任支社活动的发起人、组织人、策划人的形式,提高社员对社组织活动的参与度,为年轻人参与策划活动搭建平台,增强社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以上,是我参加广西九三学社青年论坛受到启发,对青年工作的一点思考。最后,我想借用一段话表达我眼中的青年:如果写一首诗,我更想写一首给你们的诗,一首敢闯敢为的诗,一首高歌猛进的诗,一首朴素的诗,一首从容的诗,一首希望的诗,自由而坚定的诗,含蓄而广阔的诗,无悔青春如愿以偿的诗。
让九三更青年,让青年更九三。愿信仰之光照亮青春中国。
(作者:王珺 九三学社广西青工委委员、桂林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部录音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