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勇攀材料学科高峰 引领晶体行业风骚

——记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张昌龙

发布时间:2011-11-11 撰稿人:张 玲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字体:

  九三学社社员,今年45周岁,现任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张昌龙,头上有着太多的荣誉和光环。他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4项,申报专利9项(已获五项授权),发表论文30多篇。2010年荣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广西区人民政府优秀专家,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际级人选,2005年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及第八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2003年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等。

执著的工作心 诚挚的敬业心



  张昌龙同志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后加入到了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的队伍当中,成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一直深深扎根于研究院,扎根于从小生长的土地——风景秀美的桂林。在这二十年里,执著地从事着他的研究工作,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晶体,这也是带给他成就的地方,而当年选择研究晶体也属偶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张昌龙刚刚参加工作时,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并不景气,当时地质行业正走下坡路,他同班同学中的多数已改行从事其他的工作。在工作之初,张昌龙做过人工珠宝研究,在当时的珠宝行业里,张昌龙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珠宝行业的认可,直到2000年左右,张昌龙才开始真正转向人工晶体的研究,而后他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个艰辛的研究岗位,从助理工程师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普通的科研人员到工程中心的主任,无论头衔怎么变,科研工作仍然是他的重心,晶体研究就是他的根本。“一切都要以工作为重,家里的事交给家里人”-这是他说的话,饱含着他对这份工作的真诚与执著。
   科研工作具有高挑战性和不可预知性,寻找晶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晶体的生成更是一个缓慢不可预知的过程,为了提高晶体生长的成功概率,张昌龙主动与院领导沟通并得到院领导支持,研究院积极配合,新建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新实验室距离张昌龙家有十多公里远,为了更好的观察实验动态,张昌龙每天自带饭盒,中饭就在办公室里解决。参加工作二十年来,不管外面环境如何变化,他对科研工作的这份执著始终没变。
  “立足本职,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张昌龙对待工作的态度,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张昌龙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与执著,所取得的业绩就是最好的印证: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祖母绿合成工艺的实验研究”,获1994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热法合成刚玉类晶体的研究与开发”,获2002年度中国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广西科技攻关项目“彩色刚玉宝石晶体产业化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2005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尺寸、高质量ZnO体单晶的水热法生长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现已生成出质量好、尺寸超过一英寸 (30*38*8mm3)的ZnO体单晶,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并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2007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掺铌磷酸钛氧钾晶体水热法合成技术及其性能的研究”,结题评价为“优”。
  2007年主持国家863计划“HGTR-KTP晶体水热法生长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已生长出尺寸达到26*83*25mm3的高质量KTP晶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内助溶剂法KTP多年来难以克服的抗激光损伤阈值低,灰迹现象严重等难题,对KTP晶体在激光核聚变研究、强激光武器,高精密激光仪器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主持完成“ZnO体单晶的水热法生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抓项目重效益 育新人责任大


  
  集中精力做好科研项目是张昌龙研究工作得以成功的关键。他说:“我们经费和试验条件近几年来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国际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只有在精力投入上大大超过他们才有可能做出国际水平的成果。”道理虽然简单,然而不懂得放弃,什么都想要,就不能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他认为科研经费是为实现科学目标服务的,他不去花很多精力去争取大而全的项目,更不为了获得经费去参与那些与自己主攻方向无关的项目。他认为承担项目过多势必分散精力,如果不能全力以赴做好,相当于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近十年来他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做工作,他参加的863项目和一些重大、重点基金项目也都与自己主攻科研目标一致,“拿小钱做大事”。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张昌龙认为科研必须与企业联合,这是保持科研活力的最好途径,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让企业成为科技的推动力。
  张昌龙严肃、认真的治学、科研态度是他在科研上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本世纪初,他被公派到俄罗斯学习交流,这次出国学习交流也拓宽了他的研究视野。张昌龙非常关注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及团队建设,在待人上他礼贤纳士,不怕别人超过自己,并积极帮助新人开展工作。他积极热情的鼓励年青一代参与到晶体研究中来。当有人问他:“你不怕年轻人超过你?”他说:“我没想这些,我只考虑科研的发展需要有高水平的人才接班,我的水平不会因他来而降低,也不会因他不来而升高,我就是我。”张昌龙当初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就是因为听了陈创天老师的讲座才改专业进了材料专业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他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总是不遗余力地认真指导学生,受他指导过的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经常被要求修改四、五遍。他经常教育青年学生在学术上要诚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尊重前人成果,又要努力做出超过前人的成绩。在学术上他严肃认真,提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活跃学术气氛。对于青年学生,张昌龙的忠告是:大学时光要珍惜,非常优秀的毕业生社会非常需要,而泛泛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于科研事业,不是缺人,而是缺人才;中国要提高科技实力,要有一批人才来支撑。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和能力强。
  


   团结才有业绩 支持就是力量


  
  张昌龙所在的团队是一个非常团结的队伍。任何事情,同事间都互相帮助,甚至在下班和吃饭的时间里,他们也会常常坐到一起商讨工作事宜。他说,他的工作动力来自于对公司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他能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领导、同事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时也和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他都会直接和领导、同事们沟通交流,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为单位创造更好的效益和价值。在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几乎每届都有同志获得广西优秀专家和国务院政府津贴,在这个科研气息浓郁的氛围里,张昌龙在科研上的成功是对前辈工作者精神的承继,也是在为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树立榜样。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何面对自己的职业?如何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呢?张昌龙是这样说的:作为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团队精神,一个科研工作者要是没有团队精神,那么,将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研究以及本单位的利益,因此,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此外,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急躁,对于所从事的研究要从严要求,不可有半点懈怠。搞科学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要持之以恒,要肯于投入,肯于花大力气,要付出毕生精力。要加班时就得加班。搞科研工作,也许几年或几十年都未必会有惊人的成果,这就需要克服焦躁之心,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可气馁或中途放弃。他就是这样刻苦、坚持的。
  在张昌龙专心于自己工作的背后,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因为工作忙,他很少能照顾到家里,爱人为支持他甚至牺牲了几次评职称的机会,儿子身体欠佳,只能让爱人一个人照顾,对此,张昌龙说他非常内疚,但他的爱人却没有因此怪罪于他,而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无法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他的解释是:因为做这一行,就要热爱这行的工作,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热情,怎么能让家人和同事支持你呢。
  对于工作,张昌龙说他是抱着一种“享受”的心态去做的,每个人只要将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当作自己的乐趣,那么,工作起来就会非常轻松和顺利。张昌龙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不乏沉稳的人,在面对同事、朋友表现得非常轻松和乐观,而当他面对工作时,却是严肃、一丝不苟。
  正因为对事业、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上进、严谨的张昌龙教授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水热法晶体生长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内水热法晶体生长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成为同龄、同行中的佼佼者,是广大社员学习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