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谭丕创带队走访各民主党派广西区委,看望干部职工,了解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副
前言
2025年9月,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木清的名字赫然在列。
十多年来,这位九三学社社员始终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扎根壮乡,以科技为犁,耕耘着国家的“甜蜜事业”,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糖罐子”。
深耕八桂
破解甘蔗“基因密码”
广西食糖产量连续34个榨季领跑全国,每3勺糖就有2勺产自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糖罐子”。可每一片蔗田背后都藏着甜蜜的挑战——品种退化、病害频发,如何让甘蔗更抗病、更高产?张木清用30年时光,把实验室的灯光,照进了千万亩蔗地。
甘蔗基因组研究是全球作物科学的“硬骨头”。不同于油菜、小麦的基因组结构,甘蔗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基因组像“一团乱麻”,精细图谱的绘制难倒了整个学界。张木清带着团队历经8年摸索,原创“血缘组分降维组装策略”,率先拼出全球首个栽培甘蔗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数以万计功能基因的秘密,从此被破解。这项成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2024),国际同行评价其为“甘蔗研究新里程碑”。
针对我国抗病种质严重缺乏的“卡脖子”问题,他带着团队收集资源超2000份,在三省(区)建立抗性鉴定体系,选育出多份具有高抗性、极端性状的新种质,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聚焦甘蔗“百年新病”梢腐病,他联合研发缓释氮肥与栽培防控措施,建立起“抗病品种+精准施肥+科学管理”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体系,病害发生率降低65%以上。这项技术体系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
科技兴农
让论文结出“节节甜”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种得更省、收得更多、活得更好。”
这是张木清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眼里,实验室不是成果的终点,田地才是技术的起点。“好种甘蔗、种好甘蔗和种甘蔗好”是张木清团队的育种目标。
“种‘中蔗9号’,省心又赚钱!”南宁宾阳蔗农黄大哥感慨道,“过去亩产六七吨是极限,现在种‘中蔗9号’等新品种,亩产稳超八吨,一亩地多挣500块!”黄大哥说的“中蔗9号”,是张木清团队选育的标杆品种——2025年7月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如今已在全国推广30万亩,让数万蔗农尝到了甜头。近5年,团队还承担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登记17个优异甘蔗新品种,拿下1项新品种保护权。
张木清自创“黑穗病一票否决”机制:在育种阶段提前开展防病筛选,只要抗不住黑穗病,直接淘汰,大幅缩短了育种周期。而针对梢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不仅降了病害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既护了蔗田生态,又帮蔗农省了成本,真正做到了省钱、增收、环保三不误。
而为了让技术真正在田间落地,张木清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主要蔗区。他们建起53个示范点,深入蔗区面对面指导农户,累计培训蔗农和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次。在推广模式上,创立了“科研团队、企业、农户”的联动机制,许多种蔗大户从最初“看不懂科技”,转变为主动“打电话要技术”。
初心如磐
甘当“甜蜜事业”筑梦人
作为广西大学作物学学科带头人,张木清最看重“传帮带”。他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中,多人已成为区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他常常告诉学生:“我们做科研,不是为了论文上的名字,而是为了把甜蜜事业,真正甜到蔗农的心里。”截至目前,团队已培养青年博士15人,累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超3000人,蔗农超10万人次,系统提升区域种植与管理水平。
眼下,张木清又带着团队忙活起“智慧蔗田”。开发基于无人机遥感监测的产量预测模型,推广“破垄-施肥-起垄-除草”四合一轻简化栽培技术,降低50%人工成本,将宿根年限延长至4年,推动广西甘蔗种植向机械化、智能化迈进。
“只要甘蔗产业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让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的前沿,让更多的人尝到广西的甜。”蔗海翻浪,丹心映日。三十载春秋,张木清把自己的岁月种进了蔗田,让科技的甜,顺着翠绿的蔗茎,流进了壮乡的千家万户。而这片蔗海深处,他的脚步仍在继续——为了那份不变的初心,也为了“中国糖罐子”永远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