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杨晓, 上汽通用五菱动力总成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他有着“上汽集团先进技术带头人”、“广西先进汽油机研发特聘专家” 等头衔,曾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主持并参加过国家、广西、柳州等各级重大科技课题11项,获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以上项目达9项,其中五菱之光研发获得广西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主持申报专利共269项,发表论文10多篇。二十年如一日,杨晓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直至成为总工程师, 他凭借着对发动机技术的热爱,披荆斩棘,度过无数难关,让他终成行业当之无愧的翘楚,为上汽通用五菱的一款款“神车”安上动力源源不断的“心脏”,推动该系列车型年销量超200万辆,发动机年产量突破170万台,力助企业获得了单一企业整车销量全国第一,仅五菱荣光,杨晓团队每年就帮用户节省近26亿元。
潜心研发 勇立潮头
杨晓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作为技术总工的外公和舅舅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技术领域的优秀“工匠”。怀揣着这份执着的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柳州微型汽车厂的研发队伍中,从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教授级高工。多年的汽油机研发、整车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模拟仿真经验不仅让他深深爱上了发动机研发这份工作,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汽车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发动机自主研发贡献一份力量。工作之余,杨晓从未放弃过学习,并先后读取了湖南大学汽车工程研究生进修班以及武汉理工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
“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勤于钻研,善于学习”是杨晓对待工作的态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他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正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无比热爱,他一直深深地扎根于五菱技术团队,伴随着这个朴实却异常执着的团队逐步成长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杨晓二十年如一日的从事着他的研究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一路走到技术中心动力总成总工程师。无论头衔怎么变,科研工作永远是他的重心,发动机研发就是他的根本。“一切以工作为重”—这是他说过的话,饱含着他对这份工作的无限真诚与执着。
熟悉杨晓的人都知道,他非常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每当出现新技术新方法,他都会尽全力去学习掌握,并尝试把它运用到新机型中去,包括进排气开发、发动机性能仿真等CAE数值模拟软件的使用,他都是通过学习然后应用到前期分析中去。而每当其它车企推出一款新的先进的发动机时,他也都会认真地对比研究,学习它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把它应用于实践。犹记得他曾满含期望的对新工程师说:“做汽车研发一定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一定要有坚韧不拔地学习精神,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集成创新和超越。”
杨晓善于从用户需求出发寻找技术突破点。五菱荣光研发过程正值全国微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如何配合公司“大微客”概念,打造一款让用户满意、得实惠的发动机成为了他带领的动力总成团队的首要任务。当时有人劝他,一个动力总成的开发将近三年时间,赶不上整车的开发周期,不如就在现有的发动机供应商选型,改一下安装点就可以了;更多的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压根就看不起这支年轻的研发队伍,觉得都是“瞎折腾”,迟早还是要“买”别人的技术或者发动机。杨晓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带着一班年轻的动力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了B系列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中。现有技术不足,就翻资料、查论文;研发过程遇到问题,就快速响应解决。曾经有一次为了解决变速箱的质量问题,杨晓连续20小时没有休息,往返于柳州和海南试车场。椰风飘香,海景恢弘,杨晓却没有拿出一分钟来欣赏风景,而是全力扑在了问题解决上。功夫不负有心人,B系列发动机成功搭载在了五菱荣光上。这款新型小排量大功率B系列发动机,比同排量发动机节油10%以上。也就是说,享受较大排量运输动力的同时,只付出小排量的使用成本。杨晓帮五菱用户算了一笔账,五菱荣光载重685Kg的工况油耗为9.18L左右,而传统微客载重500Kg的工况油耗为9.6L左右。由此,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两个用户每天分别运输685Kg和500Kg的货物行驶100Km计算,一年下来,五菱荣光将耗油3350L,传统微车耗油3504L。以目前的油价,五菱荣光全年运输了250吨货物,只用了17900元油钱,而传统微客全年运输了180吨货物,却用了18700元油钱。杨晓带领的动力团队,每年就帮用户共节省254400万元,多拉货物2.2万吨,成功奠定了五菱荣光在无数用户心中的地位。
锲而不舍的学习是杨晓的研究工作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曾说过:“我们技术人员一定要沉得住气,要打好基础的地基。任何科研上的灵感,都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它只会青睐那些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并善于总结的人。”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支持着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攀上了一座又一座技术高峰。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杨晓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他在科研上获得成功的关键,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同事们说:“质量的提高、改善是我们技术人员无可逃避的责任。”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一直要求自己的。TDC新业务大楼五楼东的休息室,总能看到他和他的团队激烈探讨的身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四阶段油耗法规,杨晓主导研发了小排量增压直喷发动机,经过他和团队细致的分析研究,为保证每一个参数都是最优加班加点地进行仿真测试,不断地质量改进最终使得该发动机与量产的PFI增压发动机相比,整车油耗降低1.1L/100km。而升功率83.2kW/L、升扭矩195.5N.m/L,已经达到了同等排量发动机性能领先水平。同时发动机油耗关键点2000rpm@2bar油耗<365g/kW.h(RON92#),则远优于国际知名先进发动机设计公司2020年目标推荐值。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正是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品质的卓越追求的精神,他一次又一次地超越目标,超越客户的期望,日以继夜的潜心研究终于换来硕果累累的工作成果:
杨晓主导研发了三大系列、55款小排量发动机,并对发动机进行了整车动力性、经济性的集成应用。系列发动机集成匹配于五菱之光、五菱宏光、宝骏730和宝骏560等国内畅销车型上,推动该系列车型年销量超200万辆,发动机年产量突破170万台,力助企业获得了单一企业整车销量全国第一。2015年企业发动机实现年产值68亿,创造税收4.35亿。
他主导研发并集成的发动机,在乐驰上取得行业中同类车燃油经济性最低的成绩;在五菱宏光汽车上则开创了一片新蓝海,多次获得月度全国销量冠军。其主持研发的发动机三次获得中国十佳发动机称号,发动机产量在自主品牌排名第一,合资品牌排名第二,具备了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
杨晓积极主持及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主持过《车用小型汽油发动机技术条件》的编写,参与了《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等标准的编写。担任汽车行业十佳发动机技术委员,并担任中国节能减排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燃机标准化委员,在2006-2009年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资格,现任《内燃机学报》和《内燃机工程》特邀编委,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委员和广西内燃机协会的副理事长。
在自主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还致力于推动发动机排量的系列化和技术特征的模块化,建立了增压发动机研发体系,该体系应用了全球动力总成开发流程GPDP、创建了先进的虚拟分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验证体系,同时融入上汽通用五菱“客户满意,集成多方优势”的开发理念及丰富的车用汽油发动机开发经验,并引用了先进的高效燃烧、降摩擦降噪音等技术。基于这套体系研发的1.0T和1.5T性能达到了PFI发动机的国际领先水平。
获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奖有: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紧凑型商务车整车工程创新技术及应用” 获2015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广西科技攻关项目“高能低耗小型化发动机研究与应用”,获2014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宝骏630自主创新优化开发”,获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其团队为该车型研发的1.5L发动机还获得了2012年中国十佳发动机的称号;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五菱之光微型汽车开发”,获201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公司级科技项目“N200系列微型客车开发”,获2010年度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B发动机可变气道截面塑料进气歧管总成项目开发”,获2008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技术创新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五菱之光满足国三排放标准和开发”,获2007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技术创新奖。
传承经验 培养骨干
在追求个人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杨晓十分注重培养新一代技术骨干,提高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随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批批的新员工加入了技术中心发动机研发团队。部分新人由于刚刚步入社会,难免不适应,很难进入状态,以至于个人能力进步缓慢。对此情况杨晓看在眼里,他通过召开新员工座谈会等等一系列方式拉近了和新人之间的距离,并定期开展新老员工交流会让他们互相分享经验交流想法,使得新员工得以快速成长。
汽车工业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对企业来说更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杨晓在这些年里带徒15人,他们中有成为整车技术首席、动力集成应用首席、也有公司新一代青年成才工程师,更有掌握发动机CAE的核心团队9人。而通过导师带徒协议,这些学成的技术骨干又继续向更多的新人分享知识经验,使得专业技能能够传承给更多的人。记得杨晓说过:“我们技术人员绝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分享和传承知识经验,培养新生代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公司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今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
凝聚团队 扬帆未来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晓所在的发动机研发团队是一支团结的队伍,无论何时,同事间都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工作的时候,总能看到大家坐到一起商讨工作事宜,而工作之外,杨晓则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来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他说,我们这个动力团队就像一台正在运转的发动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发动机的零部件,只有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这台发动机才能高效运转。
记得在公司首款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研发中,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驾驶和家用车高动力需求,杨晓和他的研发团队多次加班加点地对发动机低速扭矩进行调校,通过默契十足的合作,完成了发动机低速扭矩优化的目标。而将发动机集成到“神车”宝骏560上,杨晓及其研发团队又通过不断地标定和改进,为宝骏汽车取得了更强劲的动力、更低的油耗和更少的排放。正是有着这支团结互助、高效务实的研发队伍,杨晓才能一次次地带领他们将股东方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并一再地用傲人的成绩证明了他们的发动机研发能力。
尽管事业上收获了累累硕果,杨晓仍然保持着最初对工作的那份赤诚之心。他说,只有抛开成就、卸下荣誉,心无旁骛的钻研,才能取得技术上的提升与突破。他也曾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表示,感谢公司给了他一个这么好的平台,让他能够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作为九三学社柳州市委八届委员会委员、河西支社主委,在社务工作上,杨晓率先垂范、当好标杆和旗帜,团结广大社员热心参与各项社务工作,并通过自身的良好形象和模范影响力连续几年发展了一批高素质的汽车行业年轻精英入社,为九三学社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杨晓为我国高效、节能、环保的小型车用汽油发动机做出杰出贡献,成为国内发动机研发领域的知名专家,成为同龄、同行中的佼佼者,在他所挚爱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挺起了振兴民族工业的脊梁,用浓墨重彩写就了大国工匠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