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在原钦州市防疫站院内一栋老房子的职工宿舍里,住着一对相濡以沫的63岁老夫妻。屋里没有新款的衣柜家具,也没有高档的彩电冰箱。一张普通木板床上,躺着一位安睡的病瘫老人;两只陈旧的木箱衣柜,摆放着整洁的衣服被褥,狭小的厨房里不时飘出鲜鱼汤的香味。一切是这样的清静、温馨和从容,流逝的时光轻轻地讲述着女主人——一位普通退休工人陈熙莲六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瘫痪丈夫的感人故事。
陈熙莲细心地为丈夫刘羔鼻饲
社钦州市委主委张喜均(左三)、副主委刘燕(左二)看望社员刘羔(右一)一家时的合影
历经风雨,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熙莲和刘羔都是合浦县人,同于1946年出生,两人的家同住在廉州镇中山路附近的一条小街上,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同上一所小学,又同时考上廉州中学读初中,被分在同一班级。升高中后,长得英俊秀气天资聪慧的刘羔,各科成绩优秀,还学到精湛的小提琴技巧,二胡拉得悠扬动听,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深受老师和同学的爱戴。此时的陈熙莲也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青梅竹马的他们相互爱慕着,心里珍藏着朦胧的初恋。
1965年他俩高中毕业,刘羔赴湛江报考广东音乐学院,专业复试时,他的《三门峡畅想曲》二胡独奏震惊了主考教师,一致被定为特等成绩而录取。可刘羔等来的却是一张“不录取通知书”。原来是高中人事处负责人认为刘家庭出身不好,暗中把广东音乐学院的录取书改为不录取。陈熙莲也因同样的原因未能继续升学,大学梦破碎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刘羔和陈熙莲被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浪潮高高卷起,毫无理由地同时抛到廉州环城公社的平阳塘村生产队,被看作“黑五类子女”的他们,边劳动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白天,刘羔那拉二胡的细手变成了牵牛扶犁的粗手,耕田插秧,开荒种蔗,样样要干;晚上加班打谷到半夜里是常事,还要参加政治学习,斗私批修。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却只能领到壹角钱的工分。后来,一起插队的其他10多位知青战友被招工都离开了生产队,只剩下他和她两人坚守在生产队“知青点”。在繁重透支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中,两人坚定信念,相依相爱、甘苦与共,携手走过插队十年的蹉跎岁月。终于有一天,他们在狭小简陋的“知青”屋里举行了两个人的特殊“婚礼”,没有婚纱,没有婚宴,没有甜蜜浪漫的洞房,两张小床合并在一起,两颗经历磨难的心贴在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誓言一生永不分离。
不弃不离,见证爱的忠诚
1976年,刘羔和陈熙莲同时被招工到合浦环卫站当工人,他们不嫌脏,不怕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刘羔,对三级化粪池很有研究,又能拉得一手好二胡,被广西医学院带学生到合浦环卫站实习的医学教授赏识,说这个年青人应该重点培养。县招生办以“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名额破格推荐,刘羔搭上“工农兵学员”的末班车,30岁时到广西医学院深造,圆了大学梦。毕业返回原单位工作后,被原钦州地区防疫站领导点名调到地区防疫站。不久被提任科长并取得副主任医师职称,并在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做过有益的贡献。而陈熙莲也跟随刘羔来到钦州,被照顾到市一医院放射科资料室工作。
正当刘羔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女儿刚大学毕业,生活安稳的时候,却频遭病魔袭击。1990年至今,刘羔因高血压5次住院治疗,患脑溢血3次入院抢救。但第三次脑溢血最终改变了刘羔夫妇的生活。2003年6月9日下午6时,刚下班回来的刘羔突然倒在家门口,好在离市一医院近在咫尺,立即抬上手术台开颅取出15毫升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因脑溢血后遗症从此全身瘫痪不能坐立,手不能举,双脚不能走路,大小便失禁,大脑没有记忆,也不能说话了。整天睁着眼,躺在床上,成了半个植物人。后来发展到吞咽功能都失控,喂点开水都呛出来,只能长期从鼻孔插进一根70厘米长的软管进入胃,进食时用针筒把米糊或药水注入管内直接流进入胃里,这就是医学护理所说的“鼻饲”。丈夫瘫痪,女儿已结婚生子,女婿在单位的工作也很忙,照顾病人的重任就落在陈熙莲一人身上,丈夫成了“植物人”,她自己也成为超负荷的“机器人”。六年多来,每天的时间完全是围绕丈夫的饮食起居来安排的:早晨6时起床,7时煮好早餐后帮丈夫洗漱,用棉签给丈夫清洗口腔牙齿。8时给丈夫“鼻饲”早餐(牛奶鸡蛋)。餐后给丈夫搓背,按摩手脚的内关和足三里等穴位。9时安顿丈夫睡下,锁好房门,即快步走到附近的新星市场买菜,猪肉、猪骨、活鱼、青菜定量采购。10时回来煲猪骨汤、洗青菜,用肉、鱼、菜、果给丈夫配煮米糊,再第二次给丈夫鼻饲;中午12时喂药。下午3时给丈夫翻身、按摩后第三次“鼻饲”;4时戴手套用手为丈夫通便和清理床上的污物。下午6时第四次给丈夫煮米糊“鼻饲”,晚8时第五次“鼻饲”后,给丈夫用热水擦背;晚9时探体温量血压;晚10时第六次喂食;晚11时安顿好丈夫睡觉后,继续打扫房间、搞清洁、洗衣服至深夜,每晚还要5、 6次起床扶丈夫小便、倒尿。经常在半夜三更时,丈夫突然呕吐,大量带有瘀血的米糊从鼻孔的软管喷射出来,弄得满身满床都是。陈熙莲强忍刺鼻难闻的恶臭,双手把污物捧走,再用清水擦洗干净,弄得整夜都不能入睡。
在陈熙莲的床头,放有电话、医学书籍和笔记本。电话是紧急情况下及时报告医院急诊室或直接询问主管医生。读医学书是为了更好地护理丈夫,而笔记本则记录当天丈夫的体温、血压、尿量、服药的药物反应等情况。前几年丈夫长期服用“依那普利”有副作用,造成胃出血,现改服“尼群地平”的效果等,都有详细记录,多年来一共记了13本笔记。这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不是“情书”,却比情书情深意重,凝聚着她对丈夫的浓浓情爱和忠诚。
对陈熙莲来说,最辛苦的事情是帮丈夫洗澡了。夏天炎热多汗,她隔两三天就要帮他洗身。首先放一块塑料布在床边,准备好一桶温水,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把身高1米71,体重65公斤的丈夫抱到长椅上躺着,用湿毛巾轻轻地给他洗头洗身,擦干后再把他抱回床上,换穿干净的衣裤,有时还替他刮胡须、理发,做完这一切,她已累得大汗淋漓了。有一次她扶丈夫下床洗澡时,因劳累过度头昏腿软而双双跌倒,丈夫前扑撞到椅子上鼻孔流血不止,她也仰面碰到地板,后脑肿了个大包。她不顾疼痛,赶快爬起来重新扶起丈夫,伏在他身上抱头痛哭。
对比艰难的洗澡,炖煮营养米糊就更费时费神了。今年国庆节前,笔者去看望陈熙莲夫妇时,就亲眼见证了她给丈夫烹调营养餐的全过程;首先炖一煲浓浓的猪骨汤,这是补钙必需的;然后把一条约3两重的鲜活腊鱼除鳞去肚,放进锅里加水煮熟,捞起后小心地把鱼肉取出放在盆里备用;再把刚买回的半斤瘦肉分成三份,两份装袋放冰箱,取一份切成碎片;取一颗青菜,一只红萝卜、半个苹果切碎;最后把鱼、猪肉、青菜、水果等全部放进搅肉机打成酱状,倒出来捞出菜渣;把骨头汤倒进锅里,加肉菜酱、生米粉,一起慢火煮成稀米糊,加盐调味,一锅600毫升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的米糊就做好了。瘫痪六年靠“鼻饲”进食的刘羔至今还能肤色红润,头发乌黑,体重始终保持65公斤,瘫睡多年却全身没有一处褥疮,全靠妻子用心血熬成的营养餐和精心的护理啊!
爱是无私的,奉献是要付出代价的,陈熙莲就是这样一年365个日日夜夜细微不至地护理丈夫,超常规地劳作,六年来没有吃过一餐安心饭,没有睡过一晚安稳觉,没有放心看完半小时电视,没有时间外出旅游一次。头发熬白了,身体消瘦了,她的朋友和亲人看到她如此的生活质量,都怕她顶不住了,曾劝她放弃或送丈夫到福利院。可她说:“他是我的人,谁也替代不了我的细心照料。他离不开我,离开我一天他就活不了,为了他我要坚强地调理好身体,乐观地生活,决不能倒下去!”
有人说,刘羔是不幸的,患上这样的病,真是活受罪。但更多的人说,刘羔是幸运的,他有这样贤惠的妻子实在有福气。当然,刘羔还得到其所在单位钦州市疾病预控中心领导同事的关心、资助,九三学社组织的关心帮助,知青战友的捐款援助,还有两个孝顺女儿、女婿等亲人的关爱和照顾,才能活到今天啊!
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和九三学社钦州市委的领导多次到医院和刘羔家里看望慰问,并有意给他申请“王选关怀基金”补助,也想让新闻媒体来作报道,可陈熙莲却婉言谢绝了,她平静地说:“我替刘羔谢谢组织的关怀了,比我们家庭更困难的九三学社社员还有,请把这宝贵的补助名额让给更需要救助的人们吧。而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实在不值得宣扬。能让我丈夫多活一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和幸福,再苦再累我也毫无怨言。有时我累得实在站不起来了,我趴在丈夫身上,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老公,你要好好活下去,我们要创造奇迹,打破世界上靠‘鼻饲’最多能活15年的记录!如果再过十年,他在我的亲手护理下还能正常地活着,那时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成功了,我是世界上平凡而最伟大的女人!”
这朴实真切的肺腑之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博爱,中国妇女的忍辱负重和坚贞顽强!正如那首感人的歌曲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上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者系钦州市文联原副主席、市群众艺术馆原馆长、九三学社钦州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特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