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文澜艺苑

三十年巨变话穿戴

发布时间:2009-11-13 撰稿人:胡 瑜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沧桑巨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随处都可见这种变迁的痕迹。在此不说别的,只说我们的衣着穿戴。
    三十年前,我正当花季年华,那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光,正是爱美的年代,但那个年代,人们收入很低,每个月都是紧紧巴巴的。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布料,那时物资匮乏,商品是计划分配的,肉、米等食品几乎全要凭票证限量购买,人们买服装、棉布、日用纺织品也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服装一般选择结实的布料和耐脏的颜色,故那时人们的衣服没有一点绚丽的色彩,蓝、灰、黑色很普遍。还有妈妈给我们添衣是顾不上合身和美观的,而是要考虑孩子还要长,衣服大一些,可以多穿几年;那时的家庭一般都有几个孩子,还要考虑大孩子穿新的,之后弟弟妹妹可以接着穿,因此那时的着装高度趋同,季节不分、男女无异的服装样式很通行。由于衣服的颜色、款式差不多,身上背的包,打的伞,穿的雨衣等,也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很难据此分辨男女,是男是女通常只能靠头发的长短来分辨。
    当时没有什么时装店,成衣都很少,裁缝店也没有,只有几个制衣厂,衣着以家做为主,那时很多家庭都想买一台缝纫机。扯布料做衣服,成了每个家庭主妇操心的事儿。实在不懂做的只好求助于亲戚朋友。大部分人也就有一两件衣服换洗,有的还补丁叠补丁,我们盼望过春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过节可以穿上新衣服。父母也往往以身作则,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70年代初,偶尔有些化纤的布料如“的确凉”不需票证,尽管比一般布料贵很多,但也很难买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稍多些,但我们小城市很少到货,一有货,商店的亲朋好友走后门买走不少,剩下的往往一下子就被抢光。那时,还风行军装,军装是最时髦、最威风、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谁都想搞到一套,没有全套,半身也行,没有新的,旧的也行,但只有亲朋好友在部队的人才能搞到军装,我们一般老百姓只有羡慕的份儿。那时候,一个木箱和两个藤箱、皮箱就可装全家人的衣物,用大立衣橱装衣服的算是很殷实的家庭了。
    那时能有件“的确凉”面料的衬衫是挺奢侈的事,一般学生是无福享用的。我有一个邻居,她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外贸公司,凭关系找到了一些剥桂皮、选瓜子等外贸加工的工作,借她的光,我们假期及空闲时间可以勤工俭学挣点钱,在1975年我们全家到广州探外婆、舅舅及小姨时,父母用我们勤工俭学的钱给我和姐姐买了“的确凉”布料各做了一件长袖和短袖衬衫,每件衣服布料加手工要十多元钱,在职工收入平均30多元,一人每月的伙食费有5元就不错的那个年代,的确够奢侈的。我这两件衣服成了初中同学眼里的珍品,同学们都向我投来艳羡的目光,那时候,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至今,我仍然珍藏着这两件衣服。
    1978年,中国终于对外开放了,布料的花色和面料多了一些,一般人都多添置了衣服,刚开放那几年,由于受左的影响太深,很多人在服装式样上还很传统,基本是中山装和它的改良服装,男装和女装也只是在领子、口袋和腰身上略有区别。一些爱美的胆子大点的女士开始选择一些格子和条纹的布料,有的在毛衣上编织一些花色与图案,但不敢穿在外面,只敢在外套的遮掩下露出一点点,或在家自我欣赏。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知,只不过被压抑而已,有个同学有一件挺好看的格子衣服,另一个有一件漂亮图案的毛衣,同学们都纷纷借她们的衣服照相留念,企望那一瞬间的美变成永恒。
    1979年,我考上了大学,我小姨送了一条很漂亮的花裙子给我,是她丈夫的亲戚在香港带回来的,女友们也很喜欢,换着穿来照相留念。当时,我们的城市几乎没有人穿裙子,只有极个别人穿,我穿了几回上街,回头率太高了,老遭别人指指点点。那时如果太出众,就会招来非议和妒忌,我多少有点顾忌,后来我就不好意思穿了。我在江苏上的大学,要经过上海和广州,上海南京路、淮海路的服装店很多,款式比家乡的小城多,质量很好,价格也便宜不少,我买了几件回家,亲朋好友都非常喜欢,一下子就抢光了。那时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走私的和其它渠道进来的服装比其它地方多,款式比较新颖,我买了一些,回学校后同学们都很新奇,江浙和北方的同学都叫我帮买,那几年,我充当了同学及亲朋好友的运输队长,来去学校的行李总是满满当当的,当时,我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从中没看出什么商机,否则,说不准会发一笔小财呢。
    大学毕业后,我姐姐送了我一条用米白色绸缎做的仿旗袍的裙子,我姐姐在广东的外企工作,那里思想比我们广西解放得早一些,以前我们的衣服总是偏宽松的,但这条裙子非常合体,把女性的优美线条都勾勒出来了,穿出去后,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也算引领当时的时尚了,我走到哪个城市都常常被人追着问在那里买的,许多同事、朋友拿我的衣服照样子做。八十年代初已有一些个体裁缝铺,人们开始可以拿样子或按照电视上、书上的衣服样式去做自己喜欢的式样了。
    我举行婚礼的时候,还没有婚纱的概念,人们结婚时只是穿得比平常漂亮点而已,我姐姐托香港的同事在香港的时装店买了一套日本出的套装给我,下身是桔黄色的一步长裙,上身是同色调的大花宽松有点和服味道的衣服,很鲜艳。有几个同事打赌,说谁敢穿我这套衣服在单位走一圈,就把当月的工资奖励出去,最后,谁都没有胆量穿。那个时候仍提倡艰苦朴素,人们还是不敢穿颜色鲜艳、花哨点和特别点的衣服,否则可能被认为思想作风有毛病。我刚到工厂上班时,还是像在学校那样花衣裙子随意穿,当时就被政工科的一个老同志善意的给予了提醒:年轻人,不要太浪漫了。那时在年轻人中还流行喇叭裤,但多数人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冷眼和排斥,在政治学习和开会的时候,领导常点名或不点名地教育批评这些穿“奇装异服”的人,在许多漫画中,戴外国商标的太阳镜,留长头发、小胡子,穿花格衬衫和紧绷臀部的大喇叭裤的,都属“二流子”形象。
    八十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穿着西装开始在媒体出现。国人纷纷效仿,从各级领导到乡村打工仔,都穿起了西装。各种廉价西装也冒了出来,很多西装做得不对劲,让人穿上好像不是自己的衣服,不少人在西装里套着毛衣毛裤,甚至棉袄棉裤,脚上穿的却是布鞋,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让人感到很不协调,但西装毕竟取代了中山装一成不变的局面。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人们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世界。人们服饰穿戴的自由了很多,有的领导虽仍看不惯,但不会上纲上线批评了。服装店逐渐多起来,还有了一些服装和布料的展销会,可供选择的空间大了许多,老百姓的衣柜里也慢慢有了更多的漂亮衣服。
    九十年代以后,大商场、时装店一年一年多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款式品种多样化了,色彩斑斓,异彩纷呈,让百姓看得眼花缭乱。服装流行风一浪高过一浪,牛仔裤、文化衫、休闲装、乞丐装、披肩装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女人是流行服装的先行者,年轻人也不甘落后,但很多老年人还是舍不得穿,经常穿一些过时和子女穿过的旧衣服。这个时期虽然服装变化很大,可高档和国际品牌服装极少,只是在个别大城市有一些品牌专柜。故在我出国的时候,一些有品位的亲朋好友都托我帮他们捎带世界名牌服饰回国,弄得我的行李超重近2倍,幸亏当时虽然国内航班很严,但国际航班罚得不严,到香港后,找了一个常出国,没什么行李的同学与我一起回国才过得了关。
    千年之禧步入新的世纪后,从众的着装观念渐被追求个性化所取代,年轻人尽情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大庭广众之下,新潮前卫吊带裙、超短裙、露肚脐的半截装、短背心,女孩子们无所顾忌地诠释着对时尚的全新理念。中老年人从看不惯到羡慕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也终于大胆穿起了鲜艳华美的时髦衣服,时尚的老人已随处可见。尽管中国人的代沟依旧明显,但在对服装时尚的态度上,却已是前所未有的宽容。
    随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也空前的宽泛起来。以前是一年穿两套衣服,现在,有时一天就穿三套衣服,上班穿精致大方的职业装,下班在家穿舒适休闲的居家服,如果晚上有外出活动的则是华丽时尚的晚装。其次,还要根据服装的风格与穿戴的场合挑选与之相称的帽子、手袋、鞋子、首饰进行搭配,以此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与品位。
    当前,中国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衣着(包括外衣、内衣、鞋)在品牌化,且品牌也逐步呈高端化,精品店、品牌专卖店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变得细致而挑剔。各种国产品牌、国际品牌,多如牛毛,可供人们选择的空间在延伸,档次相差悬殊,衣服重新开始作为一个人身份、财富和成功的标志,出现在各种盛典和社交场合。想想以前买一件十多元的“的确良”都非常难做到,根本想不到今天我能穿上近万元的貂皮衣服。
    现在商场里那衣服的样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连衣裙的婀娜多姿,喇叭裙的飘逸豪放,裙裤的休闲潇洒,吊带裙的爽快自由,职业裙的端庄凝重,人们身着五颜六色、款式各异的服装,俨然已经成为了街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服装已不再只起遮身御寒的作用,更多的人是利用服装来追求时尚、追赶潮流,追求高成就的生活,装扮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魅力,彰显自己的品位与人生态度。现在谁家都有个两三箱样式过时的旧衣服放着,衣服都没坏,送人都没人要。
    老百姓服装发生的巨大变化,昭示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正变得越来越富足,百姓正生活得越来越有滋味。衣着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衣食足,知礼仪”。我国服装三十年的变化,无时不与中国的政治、历史乃至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紧密相联。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之际,祝福我们伟大祖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胡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