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文澜艺苑

衣食住行六十年 沧海桑田话变迁

发布时间:2009-11-13 撰稿人:赖慧云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从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们政府成立了!至今共和国已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征程。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个小小涟漪,但对于新中国来说,这六十年却是一部伟大的发展崛起史,各行各业乃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六十年也不仅仅只是几代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人感慨万千,在举国同庆之际,化作历史底片,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衣食住行则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笔者试着从这些时光碎片的折射中来纵观六十年来国家的种种变迁。

(一)衣

    建国时期,是新旧交替的的时期,革命特色浓厚。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穿的是开襟扣扣的长袍、旗袍、短衫、长裤。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和麻布。而那时候的西装和旗袍被视作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受到大众排斥。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主席及其他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中山装因此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十分正统,显得庄重、精神,从而受到很多知识分子的青睐。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成为年轻姑娘们的最爱。
在讲求勤俭的60年代,服装的样式简洁,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革时期,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梦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打扮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漂旧,或者在并未破损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却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优良品质。
    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如姑娘们在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趋向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80年代,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也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二)食


    六十年来人们生活中变化最大的还有日益丰富的饮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建国初期,社会物质普遍匮乏,人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于是粮票出现了。各种物质短缺,各类票证盛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流通渠道的顺畅,人们不仅仅追求吃饱,还追求吃好,追求吃的质量和品位了。作为时代象征的那些票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里、超市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吃绿色食品,强调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


    六十年来,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更是突飞猛进。建国初期,人们的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抑感。北方农村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常常混居一室,卫生条件极差。
    70年代,居住条件虽不断改善,但仍然很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居住面积不断扩大,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很多人开始走出“筒子楼”,告别“棚户区”,许多设计新颖、绿化优美、生活功能齐全的新型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城市不断向周边延伸。
    如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买得到、住得起”的住房。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人们的居家观念也逐渐改变,特别是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后,人们不再依赖政府分配,走向市场购买商品房,也开始接受“花明天的钱买今天享受“的消费理念,敢于按揭购房了,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人越来越多。如今,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俯视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居住品味。

(四)行


    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让人目不暇接。但老一辈人对于建国初期非常不便的交通都有深刻体会。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仅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总之,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体破旧,车厢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了。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公路状况差,甚至很多地方不通公路,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
    改革开放以后,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飞速增长。但直到80年代末,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时刻困扰着国人。
    如今,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使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快捷。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成为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日增、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停;近年来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更是越来越多;地铁、轻轨、动车、磁悬浮列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乘坐飞机出行逐渐平民化,因此带动旅游的发展,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的乐趣,享受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沧海桑田。新中国如同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一路昂首健步行来,引无数人驻足。衣食住行的巨变只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伟大的祖国,正迈步在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维护这种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祈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 赖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