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文澜艺苑

大圩行记

发布时间:2019-12-04 撰稿人:蓝斌 信息来源: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字体:

初冬的大圩,雨淅淅沥沥下着古镇上的青石板路干净光洁,鹅卵石路晶明透亮,似乎每踏出一步都与往日不同

人与雨伞点缀着古镇的路。民居店铺敞开着门,大多在看电视,有一家播《西游记》,红孩儿奶声奶气在说话,声音很低,像关在门内一样。整个古镇十分静谧,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闲散气质

有个民居很简陋,单层,当街而居,单进单出,中间用木板隔开作房间。屋子最里面是厨房,窗很小,上边用透明的玻璃瓦。雨点汇成水帘,顺着透明的瓦往下流。 门外瓦缸种上南瓜,苗已经飘到屋檐了,黄色的张开口像一个标准的五角星。鸡和鸭不知道在啄着什么稍走远点又折返回来。

门框上有幅对联:学浅画拙常描红求索九州望有进,室陋户窄乱涂鸦耕耘古镇不图名。并未严格对仗,却有一股直抒胸臆的实诚。女主人往外看时,我着问:是你家写的?她笑了笑:是我先生写的。再看,屋内挂着长条幅的画,着墨很重,画风罕见带色的雨布绢上游走。再走一段路,有处屋子,门牌上写着:吹画--中国画研究会。回想方才情景,原来他画的是吹画。

靠近万寿桥,有个“刘万元”店铺,两层,木质结构,水泥地板,很干净,的是年近七旬的两位老人。门口也有块牌,写着“刘万元”三个字。男的过来与我打招呼,交了五块钱后,他便带我入内参观。这店铺初为袁天宝所有,清代中期卖给刘氏,经营粮食、种子、食盐……是古镇二十四小家之一

窗外,雨点落在漓江河面,他指着窗说,大圩的春天喜欢涨水,民国以前,运米的船到了这里,就直接将跳板搭沿,将米搬进来……

现存最大的店铺也许是“广昌布行”,原屋主为清潮的高广昌,主营绸缎布匹,富甲一方,是古镇“四大家”之一。

我收起伞走了进去,房子两层,五进五出,门、窗、屏风、方型宫灯、直立的太师椅有繁复的镂空雕花,是清时的风格,但子的布局却方正简洁靠街的铺面,往里是天井,栽着花草,往上看,天方方正正的,雨像落在方型的斗里。天井后是正房,两边是厢房染坊在铺面的右边。

这些店铺世代留传,已成景点,有老人长年居住看管。

走到万寿桥的时候,雨似乎小了。桥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桥面的石头已被磨得溜光,间杂长着蒴类小草,桥头有狮子坐像,共四尊。桥面拱起,一前一后是路,一左一右是马河与漓江,比其他地方开阔,驻足的游客也较多。

过了桥,铺着鹅卵石路一直延展到河边,码头,有船。雨还在下,船上下一荡一荡的,跟着河浪的节奏。雨声“沙沙沙”,打在竹船篷上。两个船家睡眼惺忪,苦等前往毛洲岛的游客。

《临桂县志》记载:大圩镇曾名芦田市,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是商业繁华集镇,设有税官,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开始形成黄 、李 、廖 、高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商铺格局。到清末、民国,又被称为桂北“水陆码头”“小桂林”,赶圩人数达万余人,泊船达二、三百艘

如今,一切归于。而作为游客,谁曾想到,那不起眼的塘坊码头,1921年12月4日北伐时,孙中山曾扎台于此并发表演说。曾为台湾巡抚的清末名将唐景崧走完其戎马一生,归葬于古镇的磨盘山下。也正是这不起眼的小镇,有明初三才子之称的大学士解缙曾有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僮人荷叶裹盐归”解缙的诗里,专为称赞一方小镇的诗,是极罕见的。

因为下雨,我走得很慢,这或许是另一种收获。走走停停,在万寿宫里一坐半天,慢慢地享受着时光的每分每秒,体味它如颗粒般地慢慢蹉跎。大圩不大,沿河绵延近两公里,我却留连至公休结束才离去。

点开某家旅游网站,有位网友的留言我颇为赞同:来吧!趁着迹还没被时光这里走一走,当你推开一扇扇不起眼的木门,或许便有位陌生而亲切的老人带你参观讲述着涨大水的那个春天,他们祖先把跳板搭上窗沿搬米入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