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7日,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市委机关专干暨青年骨干社员培训班在重庆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社区委专职副主委葛春啟参加培训并作开班讲话。重
初冬的大圩,雨淅淅沥沥下着,古镇上的青石板路干净光洁,鹅卵石路晶明透亮,似乎每踏出一步都与往日不同。
人与雨伞点缀着古镇的路。民居店铺敞开着门,大多在看电视,有一家正在播《西游记》,红孩儿奶声奶气在说话,声音很低,像被关在门内一样。整个古镇十分静谧,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闲散气质。
有个民居很简陋,单层,当街而居,单进单出,中间用木板隔开作房间。屋子最里面是厨房,窗很小,上边用透明的玻璃瓦。雨点汇成水帘,顺着透明的瓦往下流。 门外瓦缸种上南瓜,苗已经飘到屋檐了,黄色的花张开口像一个标准的五角星。鸡和鸭不知道在啄着什么,稍走远点又折返回来。
门框上有幅对联:学浅画拙常描红求索九州望有进,室陋户窄乱涂鸦耕耘古镇不图名。并未严格对仗,却有一股直抒胸臆的实诚。女主人往外看时,我试着问:是你家写的?她笑了笑:是我先生写的。再看,屋内挂着长条幅的画,着墨很重,画风罕见,似带色的雨点在布绢上游走。再走一段路,有处屋子,门牌上写着:吹画--中国画研究会。回想方才情景,原来他画的是吹画。
靠近万寿桥,有个“刘万元”店铺,共两层,木质结构,水泥地板,很干净,住的是年近七旬的两位老人。门口也有块牌,写着“刘万元”三个字。男的过来与我打招呼,交了五块钱后,他便带我入内参观。这店铺初为袁天宝所有,清代中期卖给刘氏,经营粮食、种子、食盐……是古镇“二十四小家”之一。
窗外,雨点洒落在漓江河面,他指着窗说,大圩的春天喜欢涨水,民国以前,运米的船到了这里,就直接将跳板搭到窗沿,将米搬进来……
现存最大的店铺也许是“广昌布行”,原屋主为清潮的高广昌,主营绸缎布匹,富甲一方,是古镇“四大家”之一。
我收起伞走了进去,房子两层,五进五出,门、窗、屏风、方型宫灯、直立的太师椅,都有繁复的镂空雕花,是清时的风格,但房子的布局却方正简洁,靠街的是铺面,往里是天井,栽着花草,往上看,天方方正正的,雨像落在方型的斗里。天井后是正房,两边是厢房。染坊排在铺面的右边。
这些店铺世代留传,已成景点,有老人长年居住看管。
走到万寿桥的时候,雨似乎小了。桥建于明代,后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桥面的石头已被磨得溜光,间杂长着蒴类小草,桥头有狮子坐像,共四尊。桥面拱起,一前一后是路,一左一右是马河与漓江,比其他地方开阔,驻足的游客也较多。
过了桥,铺着鹅卵石的路一直延展到河边,有码头,有船。雨还在下,船上下一荡一荡的,跟随着河浪的节奏。雨声“沙沙沙”,打在竹船篷上。两个船家睡眼惺忪,苦等前往毛洲岛的游客。
《临桂县志》记载:大圩镇曾名芦田市,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是商业繁华集镇,设有税官,明时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开始形成黄 、李 、廖 、高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的商铺格局。到清末、民国,又被称为桂北“水陆码头”“小桂林”,赶圩人数达万余人,泊船达二、三百艘。
如今,一切归于宁静。而作为游客,谁曾想到,那不起眼的塘坊码头,1921年12月4日北伐时,孙中山曾扎台于此并发表演说。曾为台湾巡抚的清末名将唐景崧,走完其戎马一生,归葬于古镇的磨盘山下。也正是这不起眼的小镇,有明初三才子之称的大学士解缙曾有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僮人荷叶裹盐归”。解缙的诗里,专为称赞一方小镇的诗,是极罕见的。
因为下雨,我走得很慢,这或许是另一种收获。走走停停,在万寿宫里一坐半天,慢慢地享受着时光的每分每秒,体味它如颗粒般地慢慢蹉跎。大圩不大,沿河绵延近两公里,我却留连至公休结束才离去。
点开某家旅游网站,有位网友的留言我颇为赞同:来吧!趁着遗迹还没被时光抹去,到这里走一走,当你推开一扇扇不起眼的木门,或许便有位陌生而亲切的老人带你参观,讲述着涨大水的那个春天,他们祖先把跳板搭上窗沿搬米入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