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网站!

文澜艺苑

打造生态经济提升环北部湾软实力

发布时间:2008-03-28 撰稿人: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区域软实力建设在发达国家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在环北部湾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中还鲜有提及,对于生态经济与软实力建设的关系更是相知甚少。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自然环境已成为区域形象建设的焦点,是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生态经济已经成为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最主要的措施,已经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也有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是还很不完善。生态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产业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环北部湾区域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打造生态经济提升区域软实力。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契机,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不能依赖于小规模农户的自行发展,农业规模经济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更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生态经济建设的根本途径。

离开了农业产业化,我们的食品安全无从保证。民以食为天,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市场相当混乱,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产品,很难保证其质量和品质,直接危害到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尤其是那些转基因产品和使用生长激素的产品,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可以说,我们绝大部分的农业产品缺乏最根本的质量检验。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没有任何的质量监管的情况下,便自己食用或直接在市场上出售。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层次还停留在成本层面,对于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很难保证每天摄入的农产品是不是健康产品,日常食用的蔬菜是否施用了大量的人工肥料、农药、生长素,食用的家禽是否服用了过量的激素、不合格的饲料、体内的重金属是否超标。

进行农业基地建设,是有效的治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且环北部湾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建设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创建自身品牌,这也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秉赋,赢取竞争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策略

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来源从来都不是问题,因而我们应该关注与资金投入客体有关的策略。在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中,尽管广大农民是农业投资的客体或称为对象,但绝大多数农民并不能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以前的农业政策中我们看到,尽管在过去的几年我国逐步取消了农业各项税收,并增加了农业的各项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农民最大限度的实惠,但最终对农业发展的促进并不会很大。原因何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依赖科技和产业化才能实现,多数农民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流向城市,而不是仍让其安定地成为小农经济的发展主体。因此,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方向不应该是农民个体,而应该是农业的科技研发和农业企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振兴环北部湾区域的农业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促进环北部湾地区“软实力”的提升。

同时,对于财政支持的资金流向,我们希望政府能健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被有效、合理的使用,尤其是对于研发的投入一定要跟踪到成果转化。这也是体现区域政治公信力,提升“软实力”的有力措施。

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业科技、市场、储运、加工、培训等服务。这些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业走向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每项服务都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近两年的禽流感,可以说为我们在产业发展中,不重视服务体系建设敲了一个警钟。因此,环北部湾应率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方便实惠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服务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等协调组成。

四、促使区域工业走向循环经济发展

政府应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环北部湾区域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反面:一是在环北部湾区域建立多个生态工业园,北部湾的蔗糖、苜薯、石油及有色金属等产业均可进行生态工业园开发;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行业发展水平、现有资源基础、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效应等,重点选择旅游、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机产品等产业,把它们作为今后环北部湾的重点培育产业,为新一轮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五是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互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建立区域静脉产业

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来看,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这一产业被称之为社会静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比如德国就有一个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例如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环北部湾应构建以下体系促进区域静脉产业的发展:一是生态循环体系,加快环北部湾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以上;二是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循环体系,通过区域各子系统及其内部的物质循环使用、能量高效利用和信息充分共享,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最终建立起全市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运行体系;三是旅游与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和循环型消费体系等。

六、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

新时期,国家应该促使农民放弃个人耕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单个农民生产,不仅效率低,其产品会因质量无法保证而影响到市场监督管理,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表面上看是关注三农问题的体现,实际上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非但不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解决提高农民收入这一问题,反而加重了国家经济负担。以农业产业化的方式,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作为雇员参与农业耕作,或促使其进城务工,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然,作为一个国家,这种政策不可能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我们可以利用壮族自治区的特色政治制度,将环北部湾区域可以作为试点,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农业用地的使用权转让提供法律依据,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在包产到户时期,所有的大块土地都被人为地切割成小块,分属各户。尽管后来部分农民到城市打工,甚至在城市安居,但由于户籍、税赋等原因,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一直存在。土地使用权属的分散,导致了经营的零乱,也给资本与土地的结合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与困难。随着进城农民安居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户籍、税赋等的改革,农民的土地观念逐渐淡化,离乡离土的农民将逐渐增多。环北部湾区域应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将分割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将分散的土地逐渐集中起来,鼓励大宗开发,成片发展,从而为土地集约与资本集约经营创造条件,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也许这一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时机还不成熟,但环北部湾区域争取成为国家试点还是可行的。

七、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的市场体系

我们应该提高公众对工农业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走城市绿色生态消费之路。鼓励政府、团体、企业及个人都购买和使用各种有益于环境的物品,并加快制定工农业产品绿色采购制度。要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不仅要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还要对转基因产品和施用激素的产品加以限制,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对工业产品,不仅要追究生产排污是否达标,更要追究其原材料来源是否绿色环保,生产过程是否集约、高效。对于能与当地产业链互补的企业政还应予以适当政策进行鼓励。这些策略也是解决目前大家正在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北部湾区域成为国内政治的关注焦点,会极大提升区域的软实力。